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3月21日,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同一天,该小行星的命名发布仪式在线上线下举行。
这颗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被国际公认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后来命名逐渐演变成行星发现者对特定人物、地点、景观、事件的推崇或纪念。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说,这是世界级的荣誉,意义深远。他和学院同仁期待大力发展顶天立地的基础科学,推动中部地区开展测地观天事业。
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天文领域做出诸多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做出实质性贡献,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2018年,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最新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的课本,华中科技大学万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被收入其中。
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为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号”卫星升空。“天琴一号”主载荷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与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琴中心共同研制。
2020年5月,“天琴一号”任务周期正式结束。据实验人员介绍,经过多方评估,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承担的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在轨测试结果,将项目组之前保持的国内最好水平又提高两个数量级,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
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研制并交付使用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经过多个点位的双盲测量评估,以及多家单位的专家综合评定,该仪器精度达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户好评,已顺利通过验收。202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立项的国产设备获得了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这一数据,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德后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华中科技大学在天文领域的贡献并不止于此,2019年4月,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出世,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参与到了黑洞照片“冲洗”过程中。吴庆文和其研究生冯建超博士主要参与了理论分析方面的工作。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天文系。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加入“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2021年成立国家天文台-华中科技大学“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部地区FAST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文/文汇报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 王潇潇 郭雨辰 图/华中科技大学提供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