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楼放下大型“工具箱”、架起三脚架,监控探头缓缓升起,不远处另一小区内景在具有200倍放大效果的探头下一览无遗。从安装到运行,仅仅用时30分钟,便能实现对临时封闭管理小区的应急监控点安装,有力的数据和实时动态为疫情防控插上智慧翅膀。
这一高科技运用来自于一支20人的青年团队,上海翼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一支翼枭青年志愿服务队。
事实上,该技术起初运用于普通保障,如安防行业。直至去年夏天,当时公司参与南桥镇的防疫演练,通过对通信和信息化防疫进行探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行动方案,以面对应急情况。
今年3月初,团队成员发现,这一应急方案也适用于抗疫。彼时,部分小区因为临时封闭管理“只进不出”,而内部搭建了许多临时帐篷,视线盲区较多。为了能够实时掌握里面情况,就必须搭建全视野、高清晰度的监控设备。
以往安装监控,不仅要找到适配的网线,还得接上电源,一来一回装好也得数小时。而翼枭青年志愿服务队只需来到附近住宅楼或商场制高点,装上如电热水壶大小的“运维箱”。在这箱中,包含着4G、5G无线路由器、蓄电池与探头,轻便快捷,供电时长达3小时。“我们采用模块化技术,让监控探头实现‘无网无电’,以备不时之需。”团队负责人钱雷介绍,为了避免出现信号弱的情况,还特别设计在箱子外面用吸铁石安装天线,保持监控画面持续稳定。
就在不久前,南桥镇某小区安装探头的指令,团队成员凌晨时分出发,前往现场展开工作。从安装、调试到监控搭建、数据传输,每个步骤都分配1至2名青年,齐心协力提高效率。目前,已经有30套设备运用于疫情防控,覆盖了奉贤区近25个社区。而实时传输的监控画面,同步于后方政府、城运中心、卫生中心等防疫部门,也推动着这些机构进行决策与方案制定。
“天上飞地上跑”,这是青年们形容此次参与抗疫的科技,除了监控探头外,还有用于“喊话”的无人机。这些天,在奉贤区南桥镇、四团镇、奉城镇临时封闭小区内,都能看到一个绕着“S形”、从高处往下飞行的黑色无人机,里面的声音响彻天际线:“防控疫情、居家隔离、禁止外出,请大家放心。”
这正来自于青年团队的奇思妙想。相较于居委干部拿着大喇叭从下到上宣传,用无人机“喊话”的方式显然减少了更多的人力成本,且声音从高空往下传播力度更大。团队成员将无人机进行改装,放入特质的喇叭,并将提前录制好的声音以存储卡的形式插入机器中。同时,他们还提前自主规划好无人机飞行航线与高度。如此一来,疫情防控的通知真正做到了“入脑入耳”。
不仅如此,无人机还能与对讲机进行互动。当居委干部临时需要通知时,直接对着对讲机说话,其声音便被无人机带到了辖区居民家中。钱雷介绍,无人机“喊话”的传输距离达到3到5公里,几乎所有奉贤区的社区都用上了这一设备。
这些天,青年们还在开发新“应用”。一位团队青年在做志愿服务时发现,许多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核酸检测时遇到难题。当即他提出:可以用上读卡器。团队与奉浦街道展开合作,在核酸检测现场放置一台读卡器、电脑与热敏打印机,老年人只需带上身份证,读卡器立即将其信息传输至电脑健康云登记页面,便可立即生成二维码。“不仅避免了人工登记信息容易出现的疏漏,更是减少了排队时间。刚在奉浦街道试用后,其他各个街镇都来找我们下单。”钱雷说。
团队成员基本为“90后”“00后”,这些天,采访到团队成员们很难,他们都奔波于各个小区之间,调试机器、安装设备,以保证监控正常运转。青年们纷纷表示:“能够参与到疫情防控,我们非常荣幸,让科技发挥最大效能。”
作者:占悦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