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明确了3条前沿赛道——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并发布相关行动方案。
围绕于此,生物医药产业氛围日渐浓厚的宝山区,分别在合成生物、医疗器械等领域成立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创新联合体。聚焦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结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合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以此为契机,宝山区也从机制层面固化成熟经验。全市首个区级层面创新联合体备案工作指引近期公开征询意见。该文件围绕机制之惑、谁来出题、厘清标准等瓶颈难题,进一步明确创新联合体的运营机制、准入门槛及评价考核标准等。
机制之惑
创新联合体首先要面临的选择,就是实体运作或虚拟联合。业者认为,两种路径各有利弊——采取实体化运作,各参与主体要共同成立联合研究机构,管理成本增加,整合难度加大;倘若选择虚拟联合,如何加强管理,避免联合体的松散化,也是挑战。
合成生物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宝济药业董事长刘彦君对两个选项持开放态度,“选择何种方式,关键在于‘联合’到了哪一步。”他以企业实践举例,同在联合体内,宝济与中科院的合作处于产业链早期,与一家长三角企业的合作距离规模化生产仅一步之遥。此时,与高校的联合偏“虚拟”,跟企业的联合更偏实际,双方能进一步讨论利益分配、项目落地等。
在宝山区科委主任阳晖看来,创新联合体既能自由探索具挑战性的问题,也能以任务为导向,解决产业共性问题。“以市场需要和细分行业特点,来明确创新联合体的运作机制。”
谁来出题
此次宝山区创设的创新联合体路径清晰——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做强放大“链主”企业功能,培育未来领军企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牵引凸显出市场导向。”阳晖解释,龙头企业具有引领需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等优势,可有效整合分散的创新资源,以需求牵引创新集成。同时,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方式,有效建立优势互补、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以宝山区合成生物创新联合体为例,其拟新增两条中试及规模生产线,参与单位将联合攻关开发重组热稳定性人溶菌酶和重组人胶原蛋白酶。该产线既可作为高校的评价验证平台,也能为合作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往,这些需求往往“一事一议”,耗时费力。有了机制化平台,各方管理成本降低,创新效能提升。
厘清标准
鼓励支持广大龙头企业、充分调动上下游创新资源,夯实政策保障是关键。经多方论证讨论,文件明确通过“政府后补贴”方式给予支持。
“大家可将它视作隐形的筛选过程,”阳晖认为,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要凸显市场属性,避免专项资金、补贴优惠可能扭曲市场行为。例如,可通过龙头企业是否愿意“自带干粮”,从而判断创新联合体设定的任务目标是否为“真需求”。这一理念同样沿袭至考核评价体系。“不以论文专利的数量来考校,而以任务目标的进度条检验工作成效。”
以复星诊断牵头的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为例,其在成立之初定下明确“任务单”,将联合上海大学、吴淞医院等建设智能化实验室,满足未来医院检验科数字化需求,快速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该领域的短板。由此,该智能实验室的完成度,决定着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在考核中的分数高低。
对于龙头企业的认定,相关部门没有一刀切。符合年度销售收入超亿元或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的其中一项即可。弹性灵活的门槛,正是由于部分前沿赛道中,创新主体较分散,潜力企业小荷才露尖尖角,要给它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向引领集中攻关的龙头冲刺。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