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
余建华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胡志勇
近日,由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余建华等人所撰新著《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出版。这既是余建华先生继《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集中反映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朴实文风和深邃的学术造诣;同时,该书对恐怖主义的深入研究,也促进了中国学术界构筑关于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笔者读后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细读这本厚重的著作,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揭示恐怖主义越来越呈现出极强的生存力。
恐怖主义类型及其袭击手段从早期相对单一型演变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态势,袭击目标也由特殊对象殃及普通平民,袭击范围遍布世界,袭击频率较早期更高。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开始转向以不加区别对象为特征的恐怖攻击,通过制造暴力事实、恐怖气氛和震慑社会这一轰动效应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在恐怖手段与恐怖目标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恐怖袭击的性质随之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恐怖活动更具危害性。恐怖分子还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恐怖事件,以达到在民众中制造恐慌、削弱政府权威、影响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恐怖效果,进而增加其与政府谈判的筹码、实现有利于恐怖组织的社会政治目的,充分暴露了恐怖分子残害无辜、危害社会稳定的凶残本质。
恐怖主义与战争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界定和限定其打击目标等具体行为。
在当代国际政治演变进程中,国际反恐斗争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恐怖主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极强的生存力,其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分散化;其主体成员本土化、年轻化特征尤为明显,严重影响了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指出恐怖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极大危害。
作为当今世界触目惊心、最突出的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之一的恐怖主义,其作为一种暴力活动经历非法化的演变历程,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渊源甚深的历史现象,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涉的对象及其内涵不尽相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恐怖主义呈现出极端化的历史轨迹。
以1968年为历史转折点,世界恐怖主义活动在中东、西欧和拉美等地区逐渐猖獗。这一时期的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恐怖范围的跨国性、恐怖种类的广泛性、恐怖动机的复杂性、恐怖方式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影响的危害性等特征,且这些恐怖活动特征均远超过去,尤其是这些恐怖活动充分暴露了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为达到政治目的滥施暴力、残害无辜的非人道性和反人类性,招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谴责并予以打击。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开始,具有宗教色彩的恐怖主义活动明显上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极左恐怖主义逐渐走向衰亡的同时,意识形态驱动的恐怖主义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极右恐怖主义日趋上升:在思想上奉行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反犹太主义、种族排外主义和反理性主义,通常以新法西斯主义和极端种族主义面貌出现,恐怖活动也相当猖獗。
在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世界恐怖主义浪潮中,旨在追求本民族独立或政治经济权益的民族极端型恐怖主义也盛极一时,其中一些激进民族主义组织和团体把恐怖暴力活动作为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手段,以极端偏激的方式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政治目标。
第三、表明国际反恐合作任重而道远。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为世界各国探索和加强反恐合作提供了政治平台。《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的出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国际法的角度明确界定了“恐怖行为”内容与性质,对当代国际社会反恐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的推出,则在法律上将恐怖主义定性为一种威胁国际安全的反人类犯罪,首次提出了以国际刑法的形式审判和惩治国际恐怖分子的设想。这表明主权国家已逐步意识到打击恐怖主义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和合作,并开始在立法上超越主权国家的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的局限性,尝试通过国际条约赋予国际组织以普遍管辖权来协调国际反恐合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宗教矛盾日趋突出,恐怖主义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世界恐怖主义随之超越国界,从一国范围内逐渐演变为国际性恐怖主义,其危害性超过了任何其他类型的恐怖袭击,成为国际社会难以遏制的毒瘤,甚至已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示范效应。单个国家已不可能有效控制恐怖袭击活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的博弈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联手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美国“9·11”事件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美国在“9·11”事件后,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确立全球反恐战略,组建国际反恐联盟,接连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深刻作用于新世纪国际体系的转型与重构。世界也经历着“反恐强台风”与“恐怖黑旋风”的殊死较量。尽管国际社会以规模空前的广度、力度和深度持续推进反恐斗争与反恐合作,国际反恐事业成就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十余年来国际反恐斗争并未获得决定性胜利。
更重要的是,十余年来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势力在逃避和抵御国际社会反恐高压的同时,显示出其具有极强的生存、休整、反弹的抗压能力,以及因势而动的变幻、调整、扩展的应变水平。也门、叙利亚、索马里和尼日利亚等国已成为恐怖主义新的策源地、演练场和重灾区。
当前,国际反恐斗争与国际恐怖势力的较量呈现激烈博弈的僵持态势,这既是由于作为滋育恐怖主义土壤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诸多根源性问题远未消除,也与国际社会反恐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密切相关。而且,美国的反恐战争呈“越反越恐”,恐怖主义活动非但没有被遏制,恐怖袭击更呈猖獗之势,表明国际反恐合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国密切加强反恐合作,制定相应的反恐政策,加快推进国际反恐合作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遏制恐怖分子的生存空间,减少或消灭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该书作者对恐怖主义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构筑中国学术界关于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中的话语权。
诚然,作者在该书中详尽地探讨和分析了全球化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联,但是,恐怖主义早已全球化。尽管我国尚未发生重大的恐怖主义事件,但恐怖主义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作者在该书中就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着墨不多,似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加以关注。同时,针对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问题,限于篇幅,作者也未深入展开,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就加强全球反恐法律机制及打击恐怖主义合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探讨,加强对中国境内民族分裂主义理论的体系化研究,重点探讨宗教问题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联性,深入区分分裂主义与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为中国提供更新、更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