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华人》
王赓武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版)
李怀宇
王赓武教授曾任香港大学校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现居新加坡,如今年过八十,依然常到研究室工作。我两度到王先生的研究室访问,深感他集中国儒者与英伦绅士的风度于一身。王赓武的学术论文多以英文写成,尤以研究海外华人史闻名学界,其翻译成中文的重要文章,已收入《天下华人》一书。
王赓武提出,“华侨”一词之大量使用当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于它后来带有的强烈政治涵义,则应为1903年5月以后的事。那就是邹容的《革命军》首次在上海出版之时,同时问世的还有章炳麟答康有为的文章和两首以带有鼓动性的打油诗形式写出的革命歌曲。1906年,孙中山对许多汉族华人社团开始用“华侨”这个词。
中国历史是王赓武学术研究的根底,他有专文《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对华侨史进行追根溯源。孙中山曾有名言:“华侨是革命之母”。据王赓武的估计:“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战败和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际,所有的华侨和大多数华人华裔都愿意被视作爱国者。这并不是说他们将回国效力。大多数人将继续生活在国外,并尽其所能地支持国内的家庭和同乡。”王赓武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华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受制于他们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新兴政权的政策。大多数海外华人所关心的主要是外国政府对中国的尊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他们作为一个族群的尊重,从而消除这些国家的多数民族对他们的歧视。”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印尼的大多数华人倾向于中国大陆,而菲律宾的大多数华人则支持台湾当局?王赓武以历史的视角来观察今日南洋局势,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有多篇演讲词,是王赓武在各个国际讲座的讲词,除了阐述学术观点,他也回顾自己研究华侨史的经历:“我原来并没有打算研究海外华人。我的兴趣始终是在中国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是作为一个中国侨居者———华侨而开始生活的。假如条件许可,这种人最终是要回归中国的。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