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明版画作品:《雕花的门》
《水乡追梦》之一
《暖风》
《雕刻水墨》
倪建明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
我与倪建明先生相识于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他在研究院担任特聘研究员,从事版画教学和研究。我们交往时间不长,但是一见如故。不久前,倪先生的版画作品在上海图书馆展出,同时还有出版社出版他的版画作品《雕刻水墨》。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我对于绘画完全是外行,唯能从一个读者角度谈谈观赏倪建明先生版画艺术的粗浅印象。
倪先生创作版画有三十余年。1986年,他在安徽芜湖举办了第一个作品展,以后又连续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以及日本、西班牙、波兰、瑞典、芬兰、以色列、瑞士、法国、荷兰各国举办他的个人画展,许多优秀作品被各国美术馆收藏,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我无缘亲睹原作的风貌,只能从阅读画作的电子文本中获得印象,我把电子扫描件放入电脑进行幻灯化处理,在循环播放中品读和欣赏,渐渐地沉入了一种沉静的艺术氛围,明显感受到画家刻刀和画面构思的强大冲击力。
木刻版画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黑白两色构成的图案,用黑白对比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一般情况下,版画作品尺幅不大,在有限框架里用最简单的黑白对比手法,却要表达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开阔的艺术境界,这是木刻版画最见功力的地方。我非常喜欢倪建明先生创作的《金色的池塘》(60×80Cm,2006年入选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画面是两条鳄鱼匍匐于草丛中,一条大鳄鱼的身体环绕了画面的整个上方,像拱顶一样罩住了画面,画面中央是白色的一汪水塘,水塘旁是一条幼鳄,稚嫩地昂起了头颅。画面上部的巨鳄鳞片和下部的草丛浑然一体,构成黑色为主的环形密集网纹,衬托出中间水塘的亮色。而白色的水塘又反衬了黑色的幼鳄。这幅画题为“金色的池塘”,不仅有丰富的象征寓意,而且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而这样的丰富性完全依靠黑白对比衬托体现出来,可以说把黑白木刻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一般来说,黑白木刻的色块比较单调,尤其是黑色面积较大的画面,多少总有些沉闷。倪建明先生有大量的黑白木刻却能够打破这个局限,他引入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在以黑白为主的画面上略微加上一些其他的颜色,画面变得非常绚烂。在系列组画《水乡追梦》之一、之二的画面里,作者用夸张手法刻出了水光波动的奇诡感觉,虽然也是以黑白两色为主调,但在波浪和倒影中夹杂了大量不同深浅的灰白色图案(系列之二),最精彩的是水光中有一条淡淡的红色(系列之一),不仅鲜艳显眼,而且给人增添了许多想象,有力突出了“追梦”的色彩。这两幅画面的构图都有些怪诞,线条和图案都是变幻不定的,画面也是以黑色为底色,却给人一种非常灵动的感觉。
倪建明先生喜欢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大红、翠绿等色调融入他的画中,起到非常显眼的效果。倪建明在画面中使用红色鲜艳突出,结合构图背景赋予丰富的含义。《红墙碑文》《雕花的门》系列等套用黑白红三色,红色都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感。更有力的表现是那幅 《1978年11月24日》(1999年获 《安徽美术五十年作品展》金奖、获《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铜奖),画面上呈现的是一份具有历史转折内涵的文献:安徽小岗村农民在“文革”结束后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分田到户,村干部冒了坐牢风险,贫苦农民承诺把坐牢的村干部的儿女抚养成人。一张小小的折旧纸条和十八人的签名指印 (画面上有二十一个指印),庄严地把历史的残酷性,村干部铤而走险以及农民们的血海情意,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仔细对照了这份文献的真实形态以及倪建明的版画制作之间的差异,很显然,画作的画面感更加强烈和传神地再现了历史真实。占据主要画面的是略显零乱的十八个人签名和指印,朱红的指印和灰白的纸张形成强烈反差,一下子就刺激读者的眼睛,传达了贫苦农民们绝路逢生的强烈愿望。
与具有沉重的历史感的红色相反,亮丽的翠绿也是倪建明先生擅长使用的颜色,绿色能给人的感觉是透明和宁静。在《春的律动》(51×31Cm,木版水印,1999)的画面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都成了主要的装饰性图案,凤凰颜色从墨绿到淡绿、黄色,逐渐往上变化,而大半部分的墨绿色给人的印象是异常的沉着安静,仿佛凤凰是在徐徐起飞,又不像大鹏展翅一飞冲天那样,搅得天翻地覆的磅礴感和混乱感。《蛙网》(60×80Cm,2004创作,2006年入选中国现代水印版画展,深圳美术馆收藏)更有意思,这幅画的翠绿色用得极好,三四十只青蛙重叠成一个圆形图案,在这个圆形图案之外,隐约可见的是一张网已经罩住了蛙群。但是青蛙们的黑色眼睛和绿色肢体,显得安定沉着,蛙群中央,还有一汪小小水溏,里面游着七八只小蝌蚪。这幅画的意境与前面分析过的 《金色的池塘》堪有一比,但《金色的池塘》 的明亮水色里洋溢着希望的力量,而这幅画却相反,因为画名题为“蛙网”,寓意也是清楚的,可是青蛙的翠绿色所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宁静的,无挣扎的,是非常美的姿态。绿色象征了生命,而在倪建明的作品里,生命不是骚动无序的,而是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说倪建明版画中的人像。版画擅长绘景,塑造人物有一定的难度。鲁迅是现代木刻版画的提倡者,培养了大批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对鲁迅的敬仰多多。因此,鲁迅身后留下许多木刻的头像作品。但恕我直言,大多数作品都是比较概念化的,我们都知道这个留小胡子的老人是鲁迅,但是在这些作品中鲁迅的脸是差不多的,没有表情,没有具体的喜怒哀乐。这可能是围绕在鲁迅周围的青年艺术家们都是左翼文艺队伍里的成员,强调了作为战斗者的鲁迅的共性,但木刻技法的简单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我读到倪建明创作的小岗村系列人物二十四幅头像时,我被震住了,几乎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放肆地展开了笑容,每个形象都有具体的相貌特征和具体的表情神态,每个人都是在笑,可是每个人的笑容姿态都是不同的,表达了他们丰富的内心情绪和鲜明性格。人物脸部皱纹的细腻表达,眼神传出的特殊情态,是可以呼之欲出的。另有一幅题为《徽娘》(73×55Cm,木凹版水印,2006)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品。紫红色的背景下,用黑白灰三色刻画了朴素的劳动妇女,微长的脸型,宽阔的额头,饱经风霜的眉眼里传出慈祥的笑容,作者有意突出徽娘的一双粗糙的手,传达出艰辛的生活和人物的乐观态度。真没有想到一把小小的刻刀能够传达出这么丰富的生命能量。
在倪建明先生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而且觉得更能体现画家艺术风格特点的,是他创作的普通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倪先生来自生活的底层,又抱着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喜爱,他笔下的普通农民、村妇的形象里没有丝毫的概念化和粗鄙化,而且充满了人性的力量。我还要举例的是一幅题为《暖风》(60×90Cm,木凹版水印,2004)的作品,这幅画的色彩更为神奇,技法也更为细腻,画面上是一个躺在溪边草丛里的中年农民,仰面朝天喜滋滋地吹着乐器,溪水是黑色,青草绿幽幽,充满春天的气息。画面的上半部分是明亮的阳光直泻在人物的身上、脸上,他高高地翘着大腿,高高地举着手臂,仿佛人物的精神状态进入了梦的美好境界,整个人都要飞扬起来,直升到阳光和云彩中去。从画面比例上看,人物形象居中偏上,地面的绿色大于天空的亮色,似乎比例有点不对。但是我看着这幅画的感觉,就是因为人物所处位置的偏上,就生出了一种向上飞升的幻觉,大约这就是艺术的幻觉和魅力吧。
三十年来倪建明先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成功地结合中西版画技法,创作了大量的中国名山大川和外国的名都名城的作品;他还创造性地复活传统徽派艺术的拱花技法,加之以现代印刷、着色技术的处理,这已经成为倪氏版画艺术的品牌。有关这些成果,已经获得了很多专家的赞扬。我这个外行无法从专业的角度来加以评说。唯有一点欣赏品读的个人体会,说出来与同好者分享。在此谨祝贺倪先生画册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