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文汇读书周报记者 蒋楚婷
2017年5月14—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盛况引发各界热议。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带一路”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热词,而“一带一路”相关图书的出版也成为业界热点。在刚刚闭幕的2017上海书展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图书和论坛吸引了众多读者。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高铁“走出去”
“一带一路”与“高铁”,是近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两个“热词”。在高铁的建设上,中国正在不断刷新大国速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驼铃古道”到“丝路高铁”,中国高铁不仅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的标杆,更成为向世界展示的“中国名片”: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二十国青年,票选出了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其中,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美国上一任总统奥巴马曾经告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最佩服中国的有两件事,一是高铁,二是数学教育;习主席亦曾感慨,走了很多国家,谈的最多的合作项目之一就是高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可谓及时。
该书在全球视域下审视中国高铁的成功实践,重点探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从国际经济、外交政治、文化与文明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深刻阐述高铁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框架、开启高铁外交新时代、再造地缘政治新版图、重塑世界金融新秩序、重构“新陆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并对高铁时代的大学担当、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等关乎高铁未来发展的焦点问题作了论述与展望。
该书作者徐飞是中国高铁研发试验、人才培养的重镇———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长、战略学教授,在上海书展上,他与“一带一路”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进行了一场对话,题为“一带一路+高铁:两个关键词,读懂中国、再造中国———徐飞、王义桅对话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围绕高铁外交、中国的“朋友圈”、陆权的构建、中国制造的重新定义等话题,分享他们关于“一带一路”、世界发展与全球治理的畅想,共话中国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
徐飞认为,“一带一路”强调的是一种普惠的、包容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建、互利共赢的一种模式。“一带一路”将变成全球的公共产品,变成建设人类共同体的最强音,这是时代的一种声音。徐飞将中国高铁“走出去”路线比作“围魏救赵,曲径通幽”。他认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是高端市场,中国不是高铁的原创国,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的原创国是日本、德国、法国,甚至是加拿大,中国是后来居上。德国、法国的欧标市场难以进入,就先进入中欧、南欧,步步为营,稳打稳扎。
王义桅认为,高铁代表中国的速度、中国的质量、中国的标准、中国的技术,是中国制造能力、工业体系的象征。能够把高铁造出来,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是整个产业链的独立完整,所以“一带一路”使中国大量的产业走向世界各地。高铁也是文化、文明的体现。中国高铁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的文明理念即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中国又出钱、又出技术、又出人力让高铁“走出去”是为哪般的问题,徐飞介绍了“TOD”即交通引导发展的重要思路。他说,通过高铁建设,拉动的是一个经济线,一个产业带,一个城市群,它的溢出效应、乘数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仅仅是就事论事,就高铁本身来说的话,到目前为止权威数据表明全世界有三条高铁是赚钱的,第一条法国巴黎到里昂,第二条日本东京到大阪,第三条中国的京沪线。但必须跳出高铁谈高铁,从经济到金融,从金融到内政、外交,甚至到文化、文明,它的战略效应非常典型、非常显著。所以高铁不是一般的产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具有公共利益的产品,不是一般的项目,是超级项目。
王义桅则认为,基础设施最耗钱,人类在未来四十年基础设施的投入会超出过去的四千年,基础设施投入的缺口是巨大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通过亚投行把热钱变成冷钱,变成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基础设施造福于广大民众。
王义桅在新近出版的 《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世纪文景公司出版)一书中,讲述了中国模式如何做到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中国故事如何做到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中国外交如何做到影响自己而改变世界,中国崛起如何做到始于华夏而惠及四海。基于书中认识,他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如果没有书同文、车同轨,中国大一统的地盘难说能够保留到现在;如果没有高铁,中国的国内发展一体化进展不会如此之快,这就是高铁再造中国。某种意义上,高铁也在再造世界。中国高铁是中国的标准,将来世界上的高铁标准很可能就是中国标准,因为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中国标准就变成世界标准。徐飞则表示,如果说高铁是二十一世纪唯一能够改变国际国内地缘政治的战略性产业,那么中国高铁是受之无愧的。
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徐飞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今日世界有市场规律,有国际通行规则。中国人不能够任性,也不可能任性。“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务实、审慎,一方面看到形势非常好,但是另一方面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要有热和冷两个素质,热指的是热心肠,指的是情怀,指的是梦想、追求、抱负、愿景、使命;冷指的是冷头脑,冷静、理智、平和、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王义桅亦强调,中国人讲的和平崛起是不挑战秩序,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六百多年前,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经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下西洋”远航;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郑和联通世界的梦想仍然延续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不可阻挡的潮流下,中国高铁带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帮助世界各国达成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解决方式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全球联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代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中国高铁正驰骋在“一带一路”上,成为带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巨大引擎之一。
“丝绸之路”对建设“一带一路”的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将中原文明广为传播。1868年9月,德国人李希霍芬经日本来到中国,开始了其中国之行。从1868年到1872年,李希霍芬七次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足迹遍及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直隶、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南部、四川等省区,详细踏勘了中国的地质、地理、矿藏分布。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后著述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一书,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经西域开辟的把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之路命名为Seidenstrassen,英文名为The silk road,即“丝绸之路”。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出版了《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又名 《汉代绘绢贸易路考》),根据当时发现的最新史料,将“丝绸之路”的范围扩展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
历经岁月沉淀,“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和谐交融的遗产,成为中华文明贯通世界的通道。“丝绸之路”精神也逐渐形成了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原则,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它对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一带一路”又有怎样重要的启示呢?
上海书展上,“‘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主编、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孙宜学所作的“‘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精神传承及发展创新”的讲座,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即将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为四册,内容主要是关于“一带一路”发展历史上华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沿线国家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历史和当代影响等。其中,《“一带一路”与海外华文教育》和《“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列选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
孙宜学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象征,对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一带一路”,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也能提供很多战略和策略上的启示。
首先,二十一世纪的“一带一路”应该是连接沿线国家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之路、文明象征,就是因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和开拓是基于和平共处、利益共赢的目的。大数据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合作精神的基础上,要基于现代科技,使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便捷、更直接、更坦诚,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现代文明之光,加快世界文明的交融交汇,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
其次,二十一世纪的“一带一路”也应该是多元文化平等展示的平台。今天的“一带一路”也需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走出新气象,走出新世界。这条二十一世纪的“一带一路”,是以中国为主导、邀请沿线国家共同携手共行的道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相比,更多了主动性、规划性和世界性。这条道路,是一条经济通道,更是一条人文交流之道。是从中国搭台到大家一道搭台,进而一道唱戏的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演、共赏的平台。
最后,不同的语言、文化、体制、经济模式,现在要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模式,可能会经历一个矛盾与冲突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合作与融合的原则,各自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本着互惠互利精神,积极克服各种贸易、文化摩擦与冲突,在推动经贸合作的同时,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和谐发展。这种消除矛盾、实现融合的过程,也是新的“一带一路”精神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一带一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是圆的,“一带一路”是长的。但“一带一路”犹如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线,一条条和平的“一带一路”线,最终会构成一个和平的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