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音乐》
[英]詹姆斯·罗兹著
周河清译
世纪文景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焦元溥
作文如作曲,开头是关键。罗兹显然非常理解这个道理:一本古典音乐演奏家的自传,无论传主何其非典型,第一句便是“古典音乐让我兴奋”,我相信这绝对能吸引很多读者继续读下去——当然,也可能吓跑另一批。
但我在看这第一句之前,就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吸引我的甚至不是书封那句“没有巴赫,我不可能越过那样的人生”,真正精彩的,是目录。严格来说,是目录所附的曲单。
这本自传不用章节,而用音轨分段。罗兹选了20段古典音乐并指定推荐演奏,简单写了自己对这段乐曲或演奏的感想,以此导引他接下来的文字内容。曲单本身并不特别,除了舒曼的《幽灵变奏曲》,没有什么冷门或偏锋作品,还多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但他的版本选择就很“特别”了,罗兹所选的,几乎都是一等一的名家与好演奏。这些人是货真价实而非靠宣传炒作的名家,在他所选曲目里也有出众表现,甚至是该曲在我心中最精湛的演出。
比如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他推荐了隆奎奇演奏的同时,也推荐了埃卡德施泰因的录音,因为后者“以适度的疯狂把它弹得妥妥的”。
看到这里,我实在难掩惊讶与好奇。埃卡德施泰因是2003年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冠军,但至今尚未成为著名红星,他2009年的舒伯特奏鸣曲专辑也只在比利时厂牌发行,除非罗兹大量聆听各种新发行的唱片并关注新生代钢琴家动态,不然大概很难注意到这张舒伯特。然而埃卡德施泰因确实个性独具,他的演奏并不造作,他本人也没有惊人之举或花边新闻,可你听他这张舒伯特,神经质的敏感被高度压缩于工整句法之中,以极其谨慎的控制展现浓烈的想象画面与复杂思绪,乍听之下中规中矩,实际上绝对称得上“疯狂”。舒伯特这首奏鸣曲的著名版本何其多,罗兹居然注意到了埃卡德施泰因,还在自己的书里点名推荐,眼光实是了不起。
如果你持续阅读内文,更会看到罗兹提到其他演奏,包括他极为赞赏基辛演奏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舞曲(那首拯救他人生的奇迹之作)。他大概不知道,这份录音也是基辛自己最满意的演奏之一。我很清楚,因为那是2007年我出版访问录《游艺黑白》,在钢琴家自荐录音那栏,和基辛本人讨论过的选项。
有个性却不走偏锋,聆听广泛但不卖弄,光看这个目次曲单,他的选择就比英国绝大多数的“乐评”来得好:罗兹确实有好的判断力以及品味,不人云亦云,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演奏。也因此,他比其他人更能当看破国王新衣的小孩,直指古典乐界的乱象,而这乱象恰巧也在英国最为夸张,因为那是国际性音乐杂志的总部,唱片大厂所在地,至今仍是古典音乐演出最丰富的国度之一。
或许对大多数听众和读者而言,罗兹吸引人之处不是演奏技艺,而在于其九死一生的真实经历。九死一生?是的,作者在儿童时期被男性拳击老师性侵,导致日后种种身体创伤与精神疾病,包括数次脊椎手术与进出疗养院。在书中,罗兹翔实记录自身遭遇以及失衡的心理状态,包括不堪的毒瘾与感情关系,读来实在触目惊心。然而他的遭遇也确实出奇:本身资质聪颖,机缘巧合让他屡遇贵人,中断十年练习后还能重拾钢琴专业,发行唱片并巡回演出,主持电台节目,成为BBC纪录片主角与英国名人。
对于《重要的是音乐》,你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阅读心得与切入角度。但作为演奏家,罗兹真正的价值在于沟通。他并没有让人惊艳的演奏技巧,但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全力以赴与诚实认真,而他的音乐确实有话要说。即使拿掉一切故事,去除所有宣传,那演奏仍能引你去听,你也真能听得下去。罗兹对乐曲有相当个人化、同时也相当真挚的诠释。我建议你别把他的话当成教科书,因为他有时会搞错史实,但罗兹的情感不会错,没有伪装与欺骗。我从不担心古典音乐会消失,因为这门艺术确实有无可取代的价值。罗兹以他的演奏与人生证明,不见得所有人都对古典音乐感兴趣,但这世界上永远存在对古典音乐着迷的人。
而罗兹没有忘记那改变他的力量,他的唱片封面大胆创新,内容则脚踏实地。他给自己设定标准:“不做跨界演出,不把观众当白痴、降格以求。”后者恰恰是今日最大的问题。无能面对数字浪潮的传统唱片大厂,失去标准的同时也失去自尊,生产一堆有声垃圾要听众买单,偏偏还有乐评大力推荐。罗兹以犀利文字一一点破英国乐界的可耻媚俗,这是勇敢,也是不忘本。毕竟,拯救他的是巴赫的《恰空》,而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第二乐章是第一首让他大哭的音乐——进庙怎能欺神,演奏他们怎能不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我们可以轻松地去参加音乐会,自在地欣赏演出,丢掉所有繁文缛节(罗兹在其音乐会中所推行的),但并不表示我们可以放弃演奏质量,放弃格调,放弃对于艺术的追求,放弃自己本该拥有的良心。
世界就是这样讽刺,有天赋出众却哗众取宠的演奏者,也有像罗兹这样半路出家、带领听众和他一起亲近并追寻艺术的音乐家。听听罗兹挑选的乐曲与演奏,你会知道这家伙是玩真的,而我希望他能一直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