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和艾尔莎·莫兰特夫妇
在20世纪意大利文学史上,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和艾尔莎·莫兰特(Elsa Morante)同为名闻遐迩的大作家,而他们又是一对夫妇。从家庭背景看,他们的出身也有某种相似:莫拉维亚的父亲是个犹太裔的画家和建筑师,而莫兰特的母亲是个小学教员,父亲是西西里人,两人的家庭在社会地位上相差悬殊。但莫兰特的母亲也是犹太人,在二战前后排犹反犹的社会环境中,两人惺惺相惜。他们俩一生绝大部分时光都在罗马度过,莫拉维亚尽管家境优裕,但童年时因骨结核病卧床九年,刚上高一便中断了学业,以后全凭自习获得了渊博的学识;莫兰特尽管身体健康,但她自幼饱受家庭冲突的困扰。她其实并不是名义上父亲的亲生女儿,父亲因阳萎缺乏生育能力,据推测她的生身父亲是他们家的一个朋友,长得英俊潇洒。莫兰特生性倔强,与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不时发生冲突,最终在18岁时便离家出走,独立谋生,并开始了写作生涯。
▲莫拉维亚
莫兰特与莫拉维亚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他们俩于1937年相识,那时莫拉维亚已是成名的青年作家,而莫兰特还是默默无名的文艺女青年。随后不久两人便同居,1941年复活节时正式结婚,共同生活了20多年。1962年两人分居,分别和各自中意的伴侣生活。莫拉维亚在晚年回忆他和莫兰特的婚姻时曾说,他当年并没有真正爱上莫兰特,只是被她狂放不羁、激情丰沛、让人愁肠百结的品性所打动。他们分手时,没有办理正式的离婚手续,在名义上仍是夫妻。令人惊异的是,两人保持着友善的关系,经常互相探望。莫拉维亚还特意为莫兰特开设了一个专用的银行账户,以备不时之需。1985年,莫兰特病重住院期间,莫拉维亚还不时到病床前陪护。在莫兰特去世后,78岁的莫拉维亚才同比他小47岁的西班牙女友卡门·伊埃拉正式结婚。
不难发现,战争在这对伉俪的作品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这与他们俩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为了躲避德军和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追捕,他们俩离开罗马,本想前往那不勒斯,但因铁路线被破坏,不得已逃往邻近的山区避难,历尽难险。莫拉维亚于195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乔怡里亚的女人》便是以这段亲身经历为蓝本写成。莫拉维亚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便着手写这部小说,但只写了一小部分便辍笔了。过了十年,他方才续笔,将全书完成。小说中的诸多情节和场景直接从真实生活中移植而来,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书中的切西拉、罗塞塔母女便是莫拉维亚和莫兰特的化身。这部作品是莫拉维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并以犀利的笔触毫不留情地凸现出人性深处的黑暗与丑陋。尽管全书描写的内容沉重灰暗,但莫拉维亚的风格极为精巧轻盈,全篇以单一的情节线索推进,简洁明快,行文异常流畅,犹如一枚精心打磨的宝石,剔除了冗余的杂质,熠熠闪亮。
莫兰特于1974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历史》也以战争期间平民的惨痛遭际为对象,其色调比《乔怡里亚的女人》阴郁、沉重得多,背景也移至罗马。小学教员伊达被一名德军士兵强奸,继而怀孕,生下了先天患有癫痫病的私生子朱塞佩。她的房屋在盟军的轰炸中化为废墟,过后几年在难民收容所艰难度日。战后她的大儿子尼诺在从事黑市交易时为躲避警察追捕出车祸而死,朱塞佩被尼诺生前好友达维特羞辱而蒙受刺激,在街头又遭顽童袭击而癫痫复发,昏倒在台伯河畔,随后便溘然长逝。在此打击下,伊达也发了疯,在精神病院度过了生命最后的九年时光。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莫兰特这部作品比莫拉维亚的《乔怡里亚的女人》篇幅要大得多,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遣词造句雄浑大气,节奏沉郁顿挫,文字质地坚实厚密,丝毫不露纤巧之气。此外,莫特兰受到其钟爱的作家卡夫卡的影响,在写实的基础上注入了超现实的元素,将朱塞佩这样一个纯洁天使的形象渲染得愈加悲怆动人。
作者:王宏图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