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中旬,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来中国访问。5月11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布托。
自从1973年8月“十大”结束后,王洪文与周恩来一直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大概有十次之多,王洪文在电视、新闻电影纪录片与《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登的新闻图片上反复出现,全国人民已经习惯“毛周王”的模式。而这一次会见,陪同人物发生了变化。除了“毛周王”外,增加了邓小平,而且座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每次会见外宾,周恩来都是坐在毛的右侧,这基本是“文革”以来的固定座次,而这次邓小平坐在了周恩来原来的座位上,而周恩来却坐在了左侧,布托的旁边。以前这应该是王洪文的位置,而王洪文以此类推,坐在了周恩来的左侧,距离毛泽东又远了一步。
按照常识,政权高层的排列顺序、讲话先后、座位格局等都有严格的划分和约定俗成的惯例,如果一旦有所变动,往往预示着高层政治人事的改变。
这之后,毛泽东又在5月18日会见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5月25日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5月29日会见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都是由周恩来陪同前去的,他都没有坐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新闻摄影有时亦如新闻报道一样敏感。很快,外界就知道周恩来身患重病,权力将由邓小平接替。
▲左起: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
5月25日这天,周恩来和往常一样,沉着地把英国前首相希思引进毛泽东的书房,把陪见的人一一介绍给毛泽东握手,而他自己则默默地站立在摄影镜头之外。
毛泽东与希思一见如故,两个人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时间不知不觉地过了一个多小时。周恩来怕主席过于疲劳,中间看了三次表,希思意识到是在提醒他,于是他先起身向毛泽东告辞。而这时毛泽东谈兴未尽,跟着站立起来后继续与希思交谈,希思见状不好意思忙着走,用眼神请示总理。周恩来也不好扫主席的兴,站在后面不再催促,朝希思点点头。大家站着有说有笑了一会儿,情绪都显得特别高。
5月29日,周恩来又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杜修贤决然没有想到的是,这是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一次共同会见外宾。
会见结束时,邓小平、乔冠华和主席告别后就走出书房的门,杜修贤正准备离开,一扭头发现周恩来还站在门旁没有离开。
怎么回事?总理今天的举动一反常态。既然没有参加大家最后告别握手,为什么不走呢?杜修贤犹豫了一下,他决定不急于离开,也站在旁边默默等待着……
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与站在门旁边的周恩来目光相遇。瞬间,毛泽东一脸的笑容飞逝而去,忧伤地垂下眼帘,这迅速变化的表情令杜修贤惊诧不已,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将镜头对准他们。
▲两位伟人最后一次在镜头前握手道别(杜修贤摄)
镜头里,毛泽东忧伤地耷拉着眼皮,头稍稍地低着,苍老的脸上布满愁容和病容。花白稀疏的头发整齐地向后披去。他脸上的肌肉明显松弛,但很光洁。
十分消瘦的周恩来用温馨睿智的双目凝视着毛泽东。摄影光从他后侧射来,脑后和脊梁犹如披着一道光束,眉毛在逆光的面部依然黝黑浓密,充满着生气。曾洋溢乐观笑影的“酒窝”虽已被岁月的刀斧凿成两道深深的沟纹,却依然显露出执着的善意。但是,一丝伤感的凝重神色却在眉宇之间徘徊。
周恩来看着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毛泽东,慢慢地伸出了手,毛泽东也把手伸了过去。当杜修贤“咔嚓”一声按下快门时,他没有想到这是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最后一次对着摄影镜头握手道别。
后来周恩来从医院飞去长沙和毛泽东就四届人大的问题又会晤过一次,但没有带记者同往,也就再没有留下他们握手的照片。
——摘选自《周恩来最后600天》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顾保孜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徐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