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朝鲜战争爆发。
开始毛泽东与周恩来商量,给入朝部队冠以“支援军”的名称初步方案议定,毛泽东还想再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
黄炎培对“支援军”提出了异议。老先生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师出要有名。
“支援军”已经师出有名了呀,支援朝鲜人民嘛。毛泽东和周恩来共同听取他的看法。
问题在于支援就涉及到派遣,是谁派出去支援的?如果是国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和美国宣战?
毛泽东颔首赞成黄炎培的意见,我们出兵人朝不是国家同国家的交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去帮助朝鲜人民。人民的志愿嘛,中国人民的志愿军。他抓过铅笔,将支援二字划去,改成了“志愿”的字样。
于是,我入朝部队跨过鸭绿江时,全称就叫做中国人民志愿军。
就是这位黄炎培老先生,还与毛泽东发生过一次“债务纠纷”。
毛泽东爱书嗜书。那年他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退居二线后,虽然重大事情仍需要经他点头,不过毕竟政务方面的事情少了点,能够抽出一些闲暇时间来看看书练练字,陶冶性情。
听说黄炎培先生藏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毛泽东便向他借来一阅,借时还专门约定借期为一个月。拿来后毛泽东爱不释手,有空便翻书钻研琢磨。
王羲之的真迹确实是太过珍贵,哪怕略有损坏都是憾而无补。从借出的那天开始,黄炎培的一颗心便悬了起来,才过一个星期,就不断地打电话米询问毛泽东看完了没有。
电话打到值班室,卫士都烦了。尹荆山心想,也真有他的,借书给主席看还催!又丢不掉你的,担个什么心?不过,人家既然说了,总不能不汇报吧?趁倒茶水的机会他报告黄炎培那边又来电话了。
嗯?毛泽东的眼睛里透出一个问号。
尹荆山吞吞吐吐,他们……又在催呢。
毛泽东的目光闪烁,当时国际上苏联正在逼我们还债,这里好像也在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吗?毛泽东可是每日都在数着天数呢。
尹荆山忙解释,他们也不是催要,是问问,就是问问主席看不看。
毛泽东看,他的观点:到一个月不还,他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但是黄炎培忍不住又打电话了,这一次他直接打到了毛泽东那里。先谈其他事,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绕到了那本真迹上。毛泽东听他讲完了,不慌不忙地问,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吗?
尹荆山觉得黄炎培有点小家子气。
李银桥感到这样如同跟主席讨债似的,没个深浅。
毛泽东却评价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
李银桥不理解,为什么是不够朋友够英雄?
一个月期满那日,毛泽东仔细地把王羲之的真迹用木板夹好,交待尹荆山必须在零点以前送到黄炎培家。
(摘自《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李银桥,韩桂馨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银桥,韩桂馨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