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首次出现负增长引发业内外热议 贺岁档:冷清还是冷静
《私人订制》在票房上的狂飙突进,不能掩盖整个贺岁档的黯淡。统计显示,到上周末,贺岁档总票房仅仅报收8.9亿元,比去年同期缩水了11%。这意味着被寄予厚望的贺岁档,首次出现了票房负增长。与此同时,作为整个贺岁档的高峰期,本月上映影片数量,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10部,被称为退回到2010年;制片总成本则为3年来最低值。
都说“得贺岁档者得天下”。在很长时间里,贺岁档都被视为一年中最具票房产能的时段,集中了各个公司一年里最大的制作。也正因为如此,今年贺岁档的“冷”,引发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然而,这种“冷”所折射出的,究竟是冷静还是冷清?
冷静:票房被摊薄,是因为档期多了
“很多人只看到贺岁档票房负增长,却没有看到在今年其他档期,电影票房大幅增长了。”电影从业人员梁巍表示。梁巍所创立的剧角映画,连续4年参与了多部贺岁档影片的营销,在他看来,“冷”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贺岁档的态度越来越冷静和理智。
梁巍把今年贺岁档的“冷”归因为档期分布越来越平均。今年以来,几乎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淡季”都有高票房影片诞生,比如3月份的《北京遇上西雅图》,4月份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5月份的《中国合伙人》。“这说明观众的观影行为越来越常态化,不像以前,累积了一年的饥渴要在年底爆炸性释放。”
贺岁档不再一档独大,影片也就不用赶在这个档期扎堆上映抢票房。由此,今年贺岁档虽然影片数量下降,质量却相对有保证。值得一提的是,获得第49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千锤百炼》也进入了贺岁档,在上周五公映,成为纪录片做商业放映的罕见一例。对此,梁巍说:“今年,贺岁档终于不是为票房而鼓动的疯狂,电影的上映也归于理性和正常。”
冷清:档期被抛弃,是因为不能挣钱了
同样看到了贺岁档的“冷”,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左衡的观点则恰恰相反。“贺岁档冷了,是因为制片商把那股热乎劲转到别的档期去了。只要看看今年的情人节和光棍节,多少影片扎堆杀入,就会发现电影界对档期仍然疯狂。”
在左衡看来,今年贺岁档“冷”,是因为有前车之鉴——《王的盛宴》《大上海》乃至《一九四二》,数部大片在去年折戟沉沙。“实际上,如果有制片公司认真反思这些电影和档期的契合度,今年的贺岁档就应该多一些真正意义的贺岁片。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直接抛弃了贺岁档,转而扑向在他们看来更具票房潜力的档期。”
左衡认为,档期忽冷忽热,本身就不是冷静的表现。他举例说,北美电影市场每一个档期,上映的影片无论是密度、品质还是类型,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定预期。“由此看来,我们的档期距离冷静还差得很远。我们的市场距离成熟也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