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那么久博物馆,你知道一所博物馆至少需要多少人吗?答案是6个序列、50个岗位。据了解,国内每年新增的博物馆有150个,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共有4165个。专家表示,现在博物馆人才“哪方面都缺”,然而,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博物馆专业学生,相当一部分却选择转行。
文物保护修复缺人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曾向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博物馆数量的迅速增长,包括管理、策展、文物保护等人才都出现缺口,其中大多数只能依靠专业培养。
段勇认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缺口最大。“全国待修文物数量庞大,而文物修复本身需要一个周期,有的文物修补一次耗费一两年。”他说,“但全国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的人员只有2000多人,要把全国的文物修一遍,需要150年。”
事实上,国家给予的重视并不少,尤其是资金。然而,钱怎么花却是个问题。段勇告诉记者,在国家每年发放给博物馆的经费中,惟有一个领域花不完,就是文物保护,“2012年,国家在这块投入了6个亿,最后只花掉了3亿多。”
经费充足却花不出去,原因很复杂。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教研室主任宋向光看来,表面上,博物馆“缺人”。“尤其是文物保护修复,作为一项技术活儿,需要经过长期的养成。”实际上,博物馆专业人才毕业后想找一个理想平台,也并不容易。
人才培养面临难题
“文物保护专业今年有2个硕士毕业,其中一个没能找到想去的博物馆,最后当了一名公务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虽然博物馆普遍“缺人”,但并非所有博物馆提供的岗位都能满足毕业生们的需求。
宋向光告诉记者,由于民办博物馆历史不长,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但是,即便是国有博物馆中的岗位,也不是都能适应高水平人才。
在宋向光看来,要恢复博物馆人才供需的错位,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申请用来投建实验室和设备,归根结底,还是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能真正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高校也不多。段勇表示,过去高校里的博物馆专业主要集中于历史、艺术、考古类,文物保护专业较少。“现在相对来说培养的人才要多一些了,但毕竟差距太大,只能慢慢填充到博物馆。”
宋向光则认为,以往高校的博物馆专业以学术导向为主,而现在的博物馆里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并且,博物馆的功能也正在逐渐从文物的收集、研究、保护,转向服务社会。
文化报记者 黄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