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与另两位科学家获得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亨特现为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荣誉退休的“首席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近日在位于张江的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总部,与近百位青年科研人员交流。凭借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亨特与另两位科学家获得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今,作为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荣誉退休的“首席科学家”,年逾七旬的亨特说他已不再有自己的实验室,“我的更大价值是和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科研生涯及人生经历”。
和最好的人一起工作
亨特的演讲总绕不过他曾经工作过的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实验室等一流研究机构对他的影响,令他记忆犹新的是:1974年,他所在的剑桥大学实验室发生了一次火灾,因祸得福的是,他们的临时实验室搬到了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的对面,也可以使用MRC的茶室。吃午饭的时候,会看到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还有桑格等诺奖得主走过来,与他们边吃边聊。亨特说:“我有幸和许多分子生物学的创始人一起合作和工作过,与他们聊天,对当时年轻的我来说,就是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在这些科学大家中,亨特对克里克的印象深刻:“他经常在MRC的小茶馆里用午餐,喜欢问问题,十分在意同桌的人是否真的理解他的问题,特别是当他还不确定或没有解的时候。”
沉迷网络会阻止思考
如今,我们已身处一个被网络终端包围的世界,到处都是iPhone、iPad,什么问题似乎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现场提问环节,有人把问题抛向亨特:“有了iPhone、iPad,得诺奖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亨特被这个有意思的问题逗乐了,但他坦言,“这些东西可能会阻止你的思考。现在大家都喜欢埋头看手机,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谈”。
亨特说他非常怀疑,通过一台电脑就能把某个生物学问题给解决了。他强调说:“从事科学研究,若不能面对面沟通交流,很多问题或许没办法解决。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人聊天,因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这是很有帮助的。”
“不被看好”也许更好
每次到中国,都有听众问起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的话题。亨特的回答直截了当:“我不认为中国获诺奖存在障碍。”可是听到此类问题多了,亨特隐约从中感到一种急躁。为此,他提醒说:“中国有很多非常好的科学家,做出了相当出色的工作,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的科学家还很年轻,起点比较低。要知道做科学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不要心急。”
亨特同时希望公众和政府不要对科学家寄予太高的期望值,有时候,期望过高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做科学最难的一点就是,你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到结果。”亨特说,他之所以后来能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绩,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年轻时的“不被看好”,并未获得特别关注。“这反而给了我更多的发展空间,比那些有名的科学家更有自由发展的机会。”
文汇报记者 江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