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对于文艺创作,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只是针对文艺作品发表评论做事后诸葛亮,更应该功能‘前置’参与文艺创作。‘上海题材’应当发掘 上海这座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区别,文艺创作应当触及到一个城市的本质。”昨天,在本市举行的首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上,11位文艺评论家和有关专家聚首畅 谈,既为“上海题材”创作献计献策,也为上海重大创作的顶层设计、文艺创作的选材策划出谋划策。
文艺评论家也要深入生活
如何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上海题材”,拿出选题和可供改编的文学原创?首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的这一议题,让文艺评论家有机会将过往“经验”变成对创作的 “预判”。“上海是金融中心,但是相关的金融题材创作似乎被忽略了。”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强调,上海的舞台艺术创作应该有引领责任, “比如上海应该率先探索中国风格、上海特色、符合国际艺术标准的音乐剧和现代舞,同时引领传统戏剧的现代化、都市化转型,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文艺评论 家、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许朋乐则表示,上海题材需要有浓郁上海创作的色彩,要有上海的精气神,“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已经成为常态,上海需要掌握的是话语权, 培养我们的人才。”他认为,应当从剧本原创抓起,在摄制和发行上做强。
眼下新兴文艺样式不断出现,借助评论的力量了解不同审美需求,并加以引 领,是文艺评论的新任务。文艺评论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不久前去看了很火爆的话剧《盗墓笔记》,领教了粉丝文化的力量,就连和他一起去看话剧的12岁 女儿,也要求以后有这样的话剧一定带上她。“评论者与创作者之间、评论家之间都需要互动,评论家对不同艺术门类要有所了解,还要深入生活,不能躲在办公室 里做‘研究’。”
文艺评论应成健康的第三方力量
面对当下的文艺环境,文艺评论家应该怎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说,目前信息量爆炸,但是鱼龙混杂、瓦釜雷鸣,文艺评论家有责任披沙拣金,将有文化含量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和创 作者,促进有价值的信息交流,引发思想碰撞,催生新作。文艺评论家要把投身创作作为评论的重要职责,上海最近出现了几部好戏,比如昆曲《景阳钟》、话剧 《老大》等,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评论家的智慧,评论家的真知灼见帮助作品提升了质量,这对院团和评论家都是一种互动有益的创作研究。
在某些 不正常的情况下,创作的主控方和制作方有时成了市场博弈的甲方乙方,这时,文艺评论更应该成为健康的第三方力量,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促进创作的 健康发展。文艺评论家要进行美学的引领,提高美育水平。目前有一种“娱乐至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的文化审美倾向,评论家有责任在现行的文化市场的环境下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沟通切磋,既做文化的坚守者,又能集纳文化的创新,促进引领全民族文化审美水平的提高。
文汇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