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之前,在人民广场干了30年清洁工的张秀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大光明电影院体验一次当电影明星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环卫工人,能有机会走红毯,这表示社会对我们这个群体的认可!”走过铺设在影院门口的红地毯,张秀琴用稍有些激动的语气对记者说道。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市民微电影节暨院线展映活动仪式上,居委干部、社区民警、中学老师、环卫工人等40多位参展微电影的主人公或人物原型,作为特邀“民星”参加了走红毯环节。没有“大腕”、没有晚礼服,这群来自平凡岗位的申城“追梦人”,同样将红毯走得光芒璀璨。
通过微电影获得更多认可
当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居委会主任梁慧丽踏上红毯时,四周响起一片欢呼和相机的“咔嚓”声,这是莲花公寓的居民来为他们自家的“小梁”加油喝彩。
作为居民信任的“小巷总理”、微电影《小梁的休息日》中主人公的原型,梁慧丽昨天身着蓝色上衣和黑色长裙,显得格外干练。“虽然没能出演微电影,但拍摄期间我一直在现场,看到镜头里我们社区干部的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感觉很自豪。”她笑道,“不管是为百姓拍微电影,还是邀请来走红毯,满满都是正能量。”
现场另一位走红毯的社区干部则是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新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的负责人冯红梅。从事调解工作12年、被居民称作专扑“怒火”的“人民消防员”,冯红梅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微电影《红梅》里的“女一号”。“百姓对调解员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拍完《红梅》后,我收到很多短信,有的向我反映问题,更多的是鼓励我。这让我觉得,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微电影认可了调解员这份工作,我代表上海所有调解员谢谢大家。”冯红梅还透露,为了走红毯,她昨晚特意在理发店做了头发,“睡一觉今早起来再弄弄,6点多就出门了。”
71岁学演电影
“俗话说‘60岁,学吹打’,我是71岁学演电影。”坐在轮椅上缓缓驶过红地毯,全国助残模范、市南中学退休教师黄吉人对记者开玩笑道。
黄吉人从小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残疾,但她坚持教书育人42年,更为残疾人子女义务助教,帮助一个个残疾人家庭重新建立起希望。她鼓励一名残疾舞蹈少女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被改编成微电影《再高一点》,已于本月初公映,成为上海首部登上影院大屏幕的微电影。回忆两天的拍摄过程,黄吉人掰着手指头把整个摄制团队夸了一遍,最后说到她自己时,她表示,“原本打算找专业演员,后来还是决定我自己来演,更‘原汁原味’。”
一样本色出演的还有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严正,因为在《第51把钥匙》中表演得精彩,被剧组戏称为“最佳男主角”。这部微电影讲述他如何每天骑40公里车为社区居民上门问诊,为了方便他进门,社区老人将自家钥匙交给他保管,在他的治疗下,老人终于站了起来。严正走完红毯后对媒体表示,他在电影中没有表演,而是“复制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他分享了十多年前第一次有居民把钥匙交给他的场景,“第一次拿到居民家钥匙时还有点紧张,怕丢了,毕竟钥匙就是责任,不过现在已经习惯患者把钥匙交给我了。”
30年浓缩成12分钟
在众多“民星”里,穿着和红地毯最不“搭”的大概就是张秀琴了——她将清洁工制服穿到了现场。当记者问为什么要穿制服时,她说,“今天这个红地毯是给我们普通百姓走的,穿这身衣服我觉得特别美。”
在本次展映的微电影中,短短12分钟的《路》记录了张秀琴从1985年开始为人民广场“梳妆打扮”的过程。“开机前导演找我,说不了解清洁工的生活,希望我能和他聊聊,结果一聊就是3天,我从刚进单位时说起,把平时工作里好玩不好玩的事都讲了一遍。”对于《路》,张秀琴最喜欢片尾定格的画面,因为画面上的那三行字“一条路,一个人,三十年”说的就是她。“我一直以为我的工作是最平凡、最普通的,没想到在摄影机的镜头里,清洁工也可以这么美。我要把这部电影给所有同事看,以后把人民广场扫得更干净。”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已有些哽咽,“一个人一辈子能干一件事、能干成一件事,也是挺好的。”
相比之下,西装革履的上海南房集团应急维修服务中心技术蒋华云显得正式许多。他们一家三口都在反映他夜间义务为民服务7500小时的微电影《应急先锋》中亮了相,甚至蒋华云还“客串”了一把编剧。
和单枪匹马走红毯的“民星”们不同,上海市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带上了自己特殊教育团队中的4位老师一起来走红毯。“把青少年从不法分子手中争夺过来,靠我一个人是不够的。我也要让我的团队来感受这荣耀的时刻。”和“战友”们一同走红毯的谢小双,为自己这个“拥有神奇育人本领”的团队感到十分自豪。
这个“神奇的育人本领”其实就是对孩子们好,就像微电影《天使》里展现的精彩故事。谢小双很感谢《天使》的摄制团队,“演员演技都很好,讲的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真实故事,自己看了都十分激动。”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 蒋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