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育与创新文化脱节严重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则倒数第一。调查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在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上述例子或许并不全面,但确实反映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教育在技术上已经是现代化的教育阶段,说起教育,应该涉及三个方面,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而系统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教育部门主管着学校。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在二期课改纲要里也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理念,不能说我们没有创新教育,但现在狭义的创新教育目标只关注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当下的实际情况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距科学创新精神还相差甚远。
那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与其说是我们的文化层面出了问题,倒不如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目前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急功近利,科学被逐渐弱化
当前,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严重功利化,教育也免不了功利化。记得我们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虽然物质匮乏,技术也不很发达,但中小学校的各种科技活动、少科站和少年宫科技活动相当丰富。那时候,参加科技活动的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刻意联想到升学。现在如果有孩子要参加科技活动,那他一定要考虑是否会得奖,是否会因为参加科技活动花了很多时间而影响做作业,就是他本人不想,家长也会想。于是,各种学科和科技竞赛就发生了异化。竞赛得奖要与升学挂钩,于是,少科站也开起了学科应试辅导班,甚至出现了竞赛作假的腐败现象。各种学科应试的家教机构铺天盖地,图书市场教辅书泛滥,而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和能让青少年自己实践的科技制作材料却越来越少。
其实,与国外相比,我们在科学教育方面投入一点也不少。就拿科学教育的人力来说,上海在这方面不光有学校的投入,还有区县各级教育学院和教研室(发达国家是没有这些机构的)。这么多人都参与了科学教育,但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只关心学生眼前的升学分数,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现在是看不见的,其结果是使二期课改提出的“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理念被严重弱化。
营造氛围从中小学抓起
要弥合科学和文化的断层,重建创新文化的自信心,我们就要找出当前教育存在的症结。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教育制度上保证以学生终身的发展为本,逐步摆脱应试教育严重束缚。要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学校应该把科技活动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至少高中阶段应该系统地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让广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解放,使得培养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少科站和少年宫成为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提高科学素养的乐园。在社会上,相关部门应给创新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特别是出版界和媒体要有一种舆论导向,鼓励更多的科普作家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节目和出版物,引导广大青少年进行创新实践,培养科学素养。最近上海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就在每周六黄金时段,播出一档大型青少年科技梦想秀《少年爱迪生》节目,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这个节目一推出,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这为如何弥合科学和文化的断层开了一个好头,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们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并不排斥广大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追求,但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能够在各个学科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平衡点,使得科学和文化回归应有的位置,这样我们的未来就会培养出更多的“卡梅隆”,更多的“阿西莫夫”,更多的“布莱森”,更多的“爱迪生”!
文/吴敏华(上海市光明中学高中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