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了912亿元天文销售数字的“双十一”过后,淘宝的“双十二”也将带着中小卖家的热情粉墨登场。如果再算上跨境电商集体打造的“黑色星期五”,和阿里巴巴明年1月全新打造的“年货节”,今年年底大规模的电商大促达到4场之多,简直可以用“狂轰滥炸”来形容。
在众多的电商大促下,消费者的热情与荷包都快要“燃烧殆尽”。面对着一堆还没拆完的“双十一”快递,许多消费者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有什么可以买?”事实上,从几年前起,就有声音开始质疑电商大促,认为它会“榨干”线下的消费能量。专家认为,对于中低端商品和日用商品,电商大促对消费力的引爆意义不大,但是在高端消费的开拓上,则会加速创意者与生产者的“碰撞”,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上获得有效匹配。
从“一过性狂欢”到全方位涉足
如果说几年前的“双十一”只是一次“一过性”的网络狂欢消费节,那么如今的电商大促,显然有着“持久战”和“轮番轰炸”的意味。以“双十一”为例,各大电商从10月底就已进入“狂欢”状态,各种预售更是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诉求,做到“有求必应”。
而让线下商家深感寒意的是,电商的品类在扩张,战线在拉长。过去“有幸”没有被电商触及到的领域,如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生鲜电商等都成为了今年电商们瞄准的“新宠”。由亚马逊、洋码头、网易考拉、小红书等跨境电商玩家共同打造的中国版“黑色星期五”,就把全球好货全部扫了一遍,所有中国消费者在国外旅游时可能购买的商品,包括奶粉、奢侈品包包、化妆品、电饭煲等,全都可以在此时通过极低的价格买到手。而阿里巴巴策划在明年1月推出的“年货节”,也是瞄准了春节前这个消费旺季,意图把农村电商的特色产品最大程度地兜售出去。
沪上一位实体商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本他们在转型时希望通过国外厂商的供应链优势,增加个性化的国外品牌,但是现在很多网站也都采用了买手制,商品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商场的选品,价格还更便宜:“我们想得到的,电商也想到了,实体商场很难竞争。”
从高端消费挖掘消费力增量
电商大促的热闹劲儿,或许是中国市场的独有风景。但在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它引爆的是否都是正能量,是带动消费还是榨干能量,已经引发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集体思考。有国外专家认为,商业有其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不是指买卖商品,而是把人、公众吸引到大街上去,使城市产生巨大的活力——当人们为了购买一件满意的衣服而满大街寻找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远超一件衣服价值的“随机消费”,而这些逛街的行为,会为整个城市注入活力,这是重要的城市景观。他认为,电商绝不是拉动消费的好办法,而是在“截流”消费力。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中国零售事业群总裁张建锋并不认可。他表示,中国的市场有其特殊性,中国不缺消费力,缺的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匹配。从目前阶段来看,三四线城市的白领或者大妈,或许在小城市里购买不到心仪的商品,而网购的出现,则为他们增加了选择和消费的场景,这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力提升。而从长期来看,网购也为高端商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过去,由于找不到欣赏者,创意者的产品成本非常高,而互联网和电商大促出现后,给每个环节的整合提供了机遇,使创意和生产得到了有效匹配。”
“现在的电商大促中,消费者并不理性,五折的低价诱惑所带来的消费冲动过后,很多消费者甚至不愿意打开包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说,电商大促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力,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消费浪费,这种消费力的激发并不值得提倡。他认为,中国的电商应该从中低端商品的低价诱惑中走出来,走向更理性的消费能力激发,比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如旅游、探险或其他社会活动。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