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除夕夜和“迎财神”之夜的良好状况值得肯定,但这仅仅是执行《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开局之战,如何保持并最终形成长效机制,还将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从年初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些时段要实现基本无燃放,在管控方面丝毫不能松劲。今后几天,严控烟花爆竹燃放要取得立法的预期效果,政府部门还需担起责任,社会力量的作用也要继续发挥,严格执法和广泛宣传仍要保持力度
继除夕夜上海成功管控外环内燃放烟花爆竹后,在被视为“大考”的年初五“迎财神”时点,上海又安然度过一“关”。外环内基本听不到噪声,闻不到硝烟,不少市民心中原先还尚存的疑虑就此打消,大家纷纷点赞:史上最严的禁燃令果然“说到做到”。可以说,今年起实施的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达到了立法预期目标,这样的效果让人感觉到了“徙木立信”的法治力量。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去年9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这个 《条例》 时,所有参与者都认识到,这部涉及广大社会成员行为的地方性法规是否具有质量,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执行得好,不仅能建立起为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秩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助于全社会树立对法治的信心,确立法治权威。为此,这部法规的制定,着力点是从实际出发,增强可执行性。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又据此发布了更具操作性的“通告”,使这部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了实处,具有高度的可执行性。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部法规的实施,市领导亲自抓部署和落实。为做好这部法规的实施工作,禁放烟花爆竹从源头抓起,几个月前就严查运输、储存、销售环节,而且动真格。据报道,至今查处了非法运输、储存、销售案件898起,查处259人,共查处37086箱。节日期间,全市公安民警全员上岗,30余万身着“平安马甲”的志愿者守护,做到了每个小区有民警,每个门洞有人值守,执法力度到位,保证了立法宗旨的实现。
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实例
这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实例。春节严控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世人公认的“几大难”之一,因为这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习俗,可谓根深蒂固;燃放者又是不确定的,涉及面极广,随时随地可能出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仅仅依靠有限的警力,即使实行所谓“最严的管控”,也一定会存在盲点。如今基本实现“零燃放”,说明消灭了管理盲点。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既满足了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有助于政府自身改革,改变传统的权力运行方式。
这一次“禁燃”的社会动员也很有效,宣传工作很有针对性。节前,禁燃通告四处张贴,广而告之,宣传的内容让人明显感到燃放的违法性及其严重后果,让很多当初对处罚抱“无所谓”态度的人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值不值。这样事先告知违法后果的宣传必须要有,它能让人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大街小巷张挂“外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横幅,宣传的内容很明确,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对于明确表示要燃放的居民,民警上门宣传、告诫,这种与具体措施相结合的宣传,也让宣传的有效性大增。
基本实现“零燃放”,还得益于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现在,人们了解每天空气质量指数与了解天气情况几乎同等重视,全社会对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有了更多共识。在现实生活中,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抱怨空气质量差、PM2.5浓度高,而对自己的行为却没有约束,烟花爆竹照放。这次严控燃放,让人们增加了“从我做起”的责任感,不少居民小区制定了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公约,许多市民签署了承诺书,还有市民积极主动上交家中剩余的烟花爆竹,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加入平安志愿者行列。有外
地同行跟我说,这么大的城市居然可以做到零燃放,说明上海市民素质高,也说明上海法治环境好,广大市民对法律的权威有认同。
形成长效机制还将面临考验
除夕夜和“迎财神”之夜的良好状况值得肯定,但这仅仅是执行 《条例》 的开局之战,如何保持并最终形成长效机制,还将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从年初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些时段要实现基本无燃放,在管控方面丝毫不能松劲。我听到一些市民对除夕夜的管控结果发感慨说,只要政府重视,再难的事情都可以做好。照此道理,今后几天,严控烟花爆竹燃放要取得立法的预期效果,政府部门还需担起责任,社会力量的作用也要继续发挥,严格执法和广泛宣传仍要保持力度。
对于建立管控的长效机制,使今年的状态得以保持,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比如,今后外环内市民结婚、乔迁新居如何管控,怎么执行等等。这些在社会生活中只能算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显示的是上海城市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所以,我们抱有期待,希望猴年的良好开局能够延续,在“禁燃”中不断促进法治的进步、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