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一个期待自由全面发展的公民应该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自觉,在日积月累中获取新知、增加才干、提升品德、培养书香,借助阅读让梦想起飞。形成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了,完整的叫法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据说其创意来自国际出版商协会,具体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灵感源于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一位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在深山里面,有个叫乔治的勇士英雄救美,只身杀死了恶龙,解救了公主。然后,奇迹出现了:恶龙血到之处都长出玫瑰。乔治摘下一朵玫瑰送给公主,而公主回赠乔治一件礼物,那是一本书。再后来,4月23日被称为“圣乔治节”,加泰罗尼亚人开始有了在这一天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巧合的是1616年的这一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去世,当然这一天也是更多文学家的诞生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于是,每年这一天,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都要联合国际出版商协会、国际书商联盟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 等一起来推广阅读和版权保护。而且从2001年开始,每年还在全球选择一个城市作为“世界图书之都”,今年“世界图书之都”是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印度新德里、泰国曼谷和韩国仁川都曾经入选过“世界图书之都”,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当选过。
建书香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设立“阅读日”、读书节不是为了仅仅在这一天来读书,而是倡导“走向阅读社会”,这是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的召唤,希望全社会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阅读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无需赘述。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所谓阅读社会就是学习型社会、书香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逻辑,我们建设一个书香社会的任务相当紧迫。所以我们的全民阅读立法和公共图书馆立法正在全力推进。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全会决议中写入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
作报告都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今年“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活动更加深入,社会影响也日益广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一个期待自由全面发展的公民应
该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自觉,在日积月累中获取新知、增加才干、提升品德、培养书香,借助阅读让梦想起飞。形成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用法治思维构建保障全民阅读的统一战线
如何在全社会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全民阅读是一个挑战。运用法治思维是一种有益探索。今年4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正式实施,该条例不仅确定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还规定市、区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及公共图书馆、中小学校、幼儿园、事业单位等,在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未成年人阅读活动。其实阅读立法的核心本质是规范和约束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对市民阅读行为的限制或者强制,也就是用法治思维构建一条保障全民阅读的统一战线,让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
教育机构、出版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所有全民阅读的利益相关者更自觉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权利提供保障和服务,从而营造一个可以让阅读无所不在的社会大环境。只有当全民阅读统一战线巩固了,我们的孩子才可能从小就爱上读书、读上好书,我们的人民才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人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有机会获得优秀的阅读内容,才可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数字阅读;我们的城市中才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高颜值”书店、图书馆,才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有书的店”和阅读文化空间。如此,“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才可能真正实现:“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日前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我希望天天都是读书日,个个都是读书人,真正让阅读成为每一个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和一种生活方式,让知识为每个人的理想插上翅膀,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更强大的力量。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