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光予蟠龙”为主题的第七届“光影上海”2023灯光艺术节在蟠龙天地开启。一场光与影的夜间对话在此展开。
本届“光影上海”战略携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余德耀美术馆联合打造,并入选成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
“光影上海”自2015年创立至今,从携手世界级灯光艺术节构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到征集 “中国创艺”培育创意力量,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重要名片。今年的活动更是突破固有程式,将蟠龙天地作为江南故事的发生舞台,向公众免费展出来自英、澳、中等多国艺术家的九组灯光作品。
开幕当天, XINTIANDI新天地携手余德耀美术馆和《艺术新闻/中文版》共同举办光影论坛,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光影艺术与在地文化、公共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如何有机、可持续地相互激活。
有“水”必有“桥”。蟠龙极盛时曾有“九龙一凤”十座桥梁,除了修复香花桥和凤来桥两座古桥,蟠龙天地考据江南古桥形式又新建了八座。“桥”自古以来承载着重要的连接。烟雨廊桥上,王智一受邀创作的《月见蟠龙》通过现代数字的光影媒介,在富有色彩变幻的运动结构中将“蟠龙新十景”创新演绎。
英国视觉艺术家Celyn Bricker的作品《五季》由一系列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作品投影于映月桥、涵春桥、香花桥、隆云桥、聚龙桥桥身之上,每一座桥上流动影像都基于桥本身的特色生成相应的“五季”之景。“五季”对应的分别是春、夏、秋、冬及长夏,该概念是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中以一年五季配五行的特有概念,也是艺术家在意图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下可能出现的季节之变。
小桥、流水、人家,构造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内涵。蟠龙水道纵横环绕,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底蕴和生活方式。以唐代诗人韦庄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写下的诗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为灵感,艺术家冯嘉城于蟠龙湾依地创作的作品《画船听雨眠》点亮了一只只漂浮于河面之上的光体“纸船”,在意象上勾连起旧时水乡的“乌篷船”,将“天/河/水/船/雨/人”融为一体。
而在隆云桥河岸,艺术家杨熹受邀创作的《石盒》由一系列发光立方体沿着河道驳岸排列组合而成,与驳岸石壁上历史留存的江南文化符号“系缆石”交错辉映。沉默的石块也在此时被唤醒,流水映照间交织着古今此地的生活烟火。
在蟠龙印刷厂旧址空间内,艺术家徐冰的《烟草计划:烟之语》重现。这件作品延续了徐冰标志性的语言和符号运用,在朦胧薄烟中以霓虹微光显示出的老牌广告词,与蟠龙印刷厂这一生产文字与媒介的历史性工业空间产生了交错呼应。
来到童心乐园的大草坪上,大型光影装置《趣顽鸭》远远地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是由三只色彩各异的巨型充气“青头潜鸭”组合而成的,观众按下“鸭掌”按键时还会发出它们特殊的叫声,来自澳大利亚的创作者Amigo & Amigo希望以这样的互动方式,唤起人们对濒临物种与生态环境的警觉与保护意识。
波兰艺术家Alicja Kwade带来的作品《逆向运转》位于教堂广场北侧,这件看似指向计时的作品却以独特的表盘运转设计打破了固有认知中的线性时间。
而在另一头的蟠龙雕塑公园,艺术家张周捷受邀创作的《蟠龙之珠·聚》以“蟠龙”为核心,将上海五千多年前崧泽文化时期滥觞的镂空手法融入创作,将蟠龙盘曲环绕的灵韵通过计算机语言呈现出来。科技与传统共聚于这条“数字蟠龙”之上,从地面回旋而起。当夜幕降临,“珠”光亮起,点明蟠龙所在。
当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蟠龙”也将穿梭于蟠龙天地的十字街之间。品物流形受邀创作的《张灯结彩II - 张灯》融合了中国传统花灯习俗和蟠龙天地的地域符号,以五光十色的“游龙”分布在街道的上空或是两旁,伴随游人沉浸于这光影如织的蟠龙夜色之中。
2023年10月26日-2024年1月14日期间,一系列光影叙事编织起江南记忆与想象的同时,将“文化社交”与夜经济复合,驱动夜间经济发展,激活夜间商业活力与魅力。沿着蟠龙的记忆与文脉,邀请公众畅享别具一格的江南文化夜游,用光影揭开城市之美,点燃城市文化好奇心。。
作者:袁婧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陈晨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