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去伊朗旅游,最难适应的恐怕就是与中华料理截然不同的当地食品了。相比新疆的烤串,伊朗的烤肉口感较柴且味道单一;相比粤菜中的煲仔,这里的炖菜又多了香料,掩盖了食材本身的滋味……“吃不惯”几乎是每一位到访伊朗的中国游客都会有的遗憾,但当你在伊朗生活多年之后,一定会对几款波斯料理流连忘返。
手工烤馕:对传统的坚持
馕,是伊朗人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在出国旅行时,他们甚至还会在鼓鼓囊囊的行李中为馕预留一方位置。从制作工艺来讲,馕可以分为机器压制和手工烘制两大类。前者薄软如纸,压面机留下的一排排突起的圆点是它的典型标志,一份通常在十张左右,由塑料袋包裹着,在各类大小超市均有出售。后者仅在馕铺和饭店售卖,刚刚出炉的烤馕香气四溢,在巷子的尽头就可以闻见。
▲馕是伊朗人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东方IC
“我们有四种不同品种的馕。”这是伊朗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诚然,让他们如此自豪的必须是手工馕。“巴尔巴利”是一种较厚的、用白面烤制而成的馕,据称在说突厥语的民众中广受欢迎。“拉瓦希”和“塔夫通”同样用白面烤制,但相对较薄,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每个人一顿饭能吃上好几张。不过伊朗最传统的主食,要数一种名叫“圣伽克”、用棕色面粉制成的烤馕,厚度通常在一厘米上下,表面布满了针眼大的透气孔,并佐以白芝麻,口感软硬适中,相当劲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器相当普及的当下,伊朗人在手工烤馕的问题上依然保留着对传统的坚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即便是像德黑兰这样的大都市,你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馕铺里,都能看到用石块或砖头砌成的烤炉。面饼师将做好的面饼摆放在圆形垫子上,然后用力拍打在烤炉四周的石子上,待烘烤完成后,再用长柄钩子取出,送到顾客的手中。
相比长期享受政府补贴的馕,米饭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伊朗民众而言就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伊朗餐厅最常见的米饭,是用一种细长颗粒的稻米焖制而成,白色米饭的上方会覆盖一层经藏红花水浸泡后呈现金黄色的米粒,并配以两三块同样呈金黄色的、在烹制过程中掺杂了酸奶和鸡肉碎的锅巴,艳丽的色泽常常让人食欲大开。
▲伊朗米饭
奥勃古希特:波斯版“羊肉泡馍”
由于水资源匮乏,伊朗的蔬菜种类十分有限。相比之下,肉菜的品种则要丰富许多。伊朗人的肉菜大致用烤和煮两种烹饪方法制成,由于餐厅大多以供应烤肉为主,因此前者更为游客所熟悉。
最上档次的烤肉非“舍希力克”莫属,虽然它在波斯语中的字面意思是“六块羊排”,但一串“舍希力克”上的羊排数量其实并不固定。鲜嫩多汁且滋滋冒油的羊排,在近60厘米长的铁签上挨个排列,扯下一片大快朵颐,再配以喷香的米饭和爽口的酸奶饮料,让人不禁对伊朗羊肉的品质心生赞叹。
▲伊朗最上档次的烤肉“舍希力克”
“库比代”是另外一种以羊肉为主要原料的烤肉,不同于整块羊排,“库比代”是用羊肉“边角料”剁碎后制成的,因此价格也更加亲民。伊朗人深信,用手工剁成的羊肉糜制作的“库比代”,要比机器绞出的肉糜美味许多。
在伊朗家常菜中,肉类更多以煮的形式出现,其制作方法也更为复杂。例如带有浓稠汤汁的煨炖菜“肴霍列希”,常以肉块配上新鲜或晒干的蔬菜、水果一起煨炖而成,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坚果或谷物以丰富口感。还有一种在蔬菜或水果中塞以肉类和米饭制成的菜肴“杜尔曼”,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葡萄叶包肉“杜尔曼·巴尔格”。这是一款在宴会上备受欢迎的开胃小菜,主妇们通常会提前备好作料,然后在食用当天进行烧煮。
在众多的伊朗肉菜中,最符合中国游客口味的恐怕是一种被称为“奥勃古希特”的炖羊肉。它用小块羊肉、羊尾油、鹰嘴豆和番茄烧煮而成,通常要花上半天时间制作,然后被盛放在瓦罐中招待客人。一百个人吃“奥勃古希特”有一百种喜好,但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将汤汁滤出,然后用小钵锤将固体物捣得稀烂,用馕包裹着食用。随后将馕撕成小块,泡在滤出的汤汁中,与西安名吃羊肉泡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伊朗人对这一传统菜有着特殊的情感,德黑兰南城便有一家专门售卖“奥勃古希特”的餐厅,每日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奥勃古希特”炖羊肉
家宴:色香味俱全的盛会
如果你在伊朗的餐厅里多吃上几回,就会发现一个近乎好笑的现象:着装考究的伊朗人端坐在餐桌旁,手里拿着就一张纸那么厚的菜单,蹙眉认真地思考该点什么菜——而事实是,上到五星级酒店,下到路边摊,伊朗餐厅供应的吃食就那么十几样。不过,若是你据此判断伊朗人在“吃”的问题上缺乏创意,那就大错特错。“最棒的是家宴”,这句话在伊朗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极其讲究摆盘艺术的伊朗餐桌体现了伊朗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视觉中国
尽管食材和做法有所局限,但伊朗主妇们十分懂得用“色”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容器的运用,饭店里千篇一律的白色瓷器,到了家宴上全部被晶莹剔透的水晶杯具、雕花繁复的金属大盘、纹饰精美的进口瓷器替代,让你仿佛置身上流社会的鸡尾酒会。
其次是装盘艺术,寻常不过的酸奶,在家宴中会被盛放在高脚玻璃器皿内,表面还会用粉色的可食花瓣、绿色的开心果仁点缀;而烤肉常常被色泽不一的腌制蔬菜围绕在当中,方便客人取用的同时,亦带来视觉的盛宴。
最后是那些制作复杂、在餐厅极少见到却又异常美味的菜肴,例如前文所提到的葡萄叶包肉“杜尔曼·巴尔格”,伊朗主妇们往往需要提前数日着手准备。又如需要慢炖至少24小时才能入味的“契罗·霍列希”,这对主妇们的耐心也是极大的考验。还有一种被称为“西林·普鲁”的甜米饭,所用到的蜂蜜橙皮全靠主妇们自己动手腌制。
一场色香味俱全的家宴,既诠释了伊朗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波斯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更折射了当地社会依然留存的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从餐前的茶饮甜点,到餐后的载歌载舞,亲历一次家宴之后,你一定会对伊朗文化产生更大的共鸣。
作者:陆纾文
编辑:吴雨伦 陆益峰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