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之城”都柏林,利菲河穿城而过。|视觉中国
阳春三月,随中国诗人代表团赴爱尔兰科克和法国里昂参加文学节。从北京出发,经十多个小时飞行后抵达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爱尔兰素有“翡翠岛国”之称,面积不大,却孕育了许多世界级文学巨匠。都柏林更是王尔德、贝克特和萧伯纳的故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文学之城”。
我们抵达时,爱尔兰最盛大的节日——圣帕特里克节刚结束,都柏林街头许多建筑仍妆点着绿色,洋溢着节日气氛。一条穿城而过的利菲河将都柏林分成南北两部分,整个城市显得灵动而充满生机。“意识流文学之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近千页的宏伟篇幅,记录了主人公布鲁姆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生活,他戏言:“如果有一天都柏林被毁,人们可以根据我的小说一砖一瓦地重建。”
▲波光粼粼的利菲河,将都柏林分为北岸与南岸。卢文丽摄
爱尔兰作家中心、爱尔兰诗歌组织等文学机构聚集在帕奈尔广场。我们于第二天拜访了爱尔兰诗歌组织。之后参观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91年创建的圣三一学院。这里藏有爱尔兰的国宝《凯尔经》,该书绘制于公元800年前后,有四本拉丁文福音书的手抄本,装饰华丽,内容精深,令人惊叹。我们还去了位于爱尔兰银行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展馆,又去了叶芝纪念馆。在一众老照片和物件中,叶芝的墓志铭,也是其晚年作品《本布尔本山下》的最后三句诗令人印象深刻:“投出一道冷眼/向生,向死/骑士,策马向前!”
▲在都柏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展馆。卢文丽摄
无论是清晨圣殿酒吧区铺着鹅卵石的步行街,还是利菲河上翱翔的神灵般的海鸥,是黄昏时凤凰公园肥美的草地、夕光中的十字架,还是日落后融化于城市灯光的梦幻般的古老建筑,都令人心驰神往。便想,或许正是这优美的风景、厚重的历史,才使爱尔兰孕育出如此众多杰出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吧。
▲利菲河上的海鸥。卢文丽摄
从都柏林驱车抵达科克已是华灯初上的傍晚。风很大,空气中闻得到大海的气息。四川籍青年诗人方商羊已在酒店大堂等候我们,这位在美国米切纳作家中心学习的小帅哥,获得了本届科克国际诗歌节最高奖。
创办于2012年的科克国际诗歌节每年举办一次,来自爱尔兰、中国、美国、英国、波兰和爱沙尼亚的40余位诗人、诗歌期刊编辑和出版商,以及近2000名当地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本届诗歌节。
正值“世界诗歌日”,我们拜会了蒙斯特文学中心,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有扇大红色的小门,据中心主任科特介绍,此地正是著名短篇小说家奥康纳的旧居。当晚,我们还参加了在科克艺术剧院朗诵会,团长吉狄马加现场朗诵了诗作,并与同场朗诵的波兰著名诗人鲁日斯基就母语写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次日上午,科克市图书馆举办了“四位中国诗人”朗诵会,四个诗人依次登台,我用英语朗诵了《龙井问茶》,用中文朗诵了《九溪烟树》《长桥公园》,三首诗歌均取自我的《西湖印象诗100》。诗人冉冉、树才的朗诵也十分出彩,压轴的西川一段中英文混搭的京腔Rap,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朗诵会结束后,一位穿灰色棒针毛衣的白须老者向我走来,他自我介绍名叫吉恩,是科克本地人。吉恩递给我一本青花瓷封面的英文诗集《中国诗歌》,我注意到这本1961年出版的诗集译者就是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吉恩说,这本诗集陪伴他三十多年了。我问吉恩去过中国吗?他说没有,“但诗歌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都柏林凤凰公园,有着田园诗一般的美妙。树才摄
从科克飞巴黎,转机飞往里昂,到酒店已是半夜。里昂“魅力春天”诗歌节艺术主任、“潘多拉空间”诗歌协会主任勒纳尔先生,介绍了每年春天在法国举行的“魅力春天”诗歌节系列活动。我们在次日参加了在圣·科伦布市图书艺术中心为当地艺术家举办的“幽灵及其面相”展览暨中国诗人欢迎会,主持人为前市长、诗人伊阿科维拉,他说,在全法人民举目关注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之际,近距离地接触中国诗人、聆听中国声音非常有意义。法国艺术家们呈上了精彩的太极表演,中国诗人进行了诗朗诵。
随后我们赶往坐落于里昂古城的新中法大学。1921年创立的里昂中法大学,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的石匾仍清晰可见。进门,有座蔡元培、戴望舒等十名中国学生的青铜群雕。校长拉帕介绍,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里昂后,中法双方共同决定恢复重建该校,这是对当年历史的见证,更是中法友谊的延续。我们还参观了“花落知多少”雕塑展开幕式,墙上陈列着戴望舒、潘玉良、常书鸿等当年的成绩单。在朗诵环节,我邀请妹妹同台朗诵了我的两首诗,我念中文,妹妹念法文,姐妹搭档,殊为难得。
▲中国诗人代表团在新中法大学的十名中国学生青铜群雕前合影。赛娅摄
美丽的爱尔兰,美丽的里昂,神秘、难忘,充满了诗意。这种情绪,有如叶芝著名的《茵纳斯弗利岛》中的吟唱:“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作者:卢文丽
编辑:吴姝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