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中村文则率日本青年作家代表团访华,先赴北京再到上海。图为中村文则(中)与上海作家交流。本报记者 温潇摄
大江健三郎曾在对中国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提出,日本的青年作家们多关注欧美文学,对亚洲的中国文学却很少回眸,对中国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也不甚了解,长此下去,日本青年作家的视野将会越来越窄。因此,大江先生希望中日两国能有一个供中日青年作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自己也愿意率团参加,以文学创作想象力为题,让两国青年作家展开讨论。
在此倡议下,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已于2006年、2010年举办两届中日青年作家对话会,2012年因中日钓鱼岛争端而中断。后来,在中国作协和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中日青年作家代表团近年来连续互访,平野启一郎作为有实力的青年作家已随团多次参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探讨“后大江时代”日本文坛的可能性,还要看是不是获过大江文学奖这个风向标,也就是说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有没有进入过大江先生的“法眼”。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人,就是中村文则。他是继平野之后,《新潮》前总编辑前田速夫挖掘出的又一位实力作家,是芥川文学奖和大江文学奖的双料得主,参加了2006年首届中日青年作家对话会,也是2010年日本青年作家访华团的团长。
或许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中村在创作中更关注社会学意义上的“世界”和“社会”等要素,出道作《手枪》(2002,新潮新人奖)中显现出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的特征——选择和介入。其作品已被15种语言翻译出版,在中国、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德国、意大利、伊朗、越南等国出版发行。芥川奖、直木奖的主办单位公益财团法人日本文学振兴会为了让民众亲近文字、亲近文学,从2016年7月起推出面向大众的“人生、文学”项目,开设文学讲座,中村作为受邀演讲嘉宾参与其中。
不难看出,这两位70 后作家显现出的共性,就在于与前辈作家一样关注到内心细微感受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一些宏大叙事。
作者:温潇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