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AC院长奥斯曼·巴克尔和前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马吉德(中),以及郑和基金会主席马海云在挂牌仪式上。
1月9日,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高等研究院 (ISTAC)举行了“郑和论坛”永久会址和秘书处落地暨“郑和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
据悉,这是是东南亚地区、印太地区乃至世界首个以专门研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当代应用价值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中心。它的建立以及年度“郑和论坛”国际论坛将深挖和整合南海和印太沿岸地区郑和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商贸网络、宗教谱系、族群关联、政商关系等,为更大范围内的区域关系、治理和秩序提供15世纪的启迪。
ISTAC在马来西亚、东南亚和穆斯林世界享有学术盛誉,并与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关系。
在1月9日的成立仪式上,前马哈蒂尔政府驻华大使、“郑和论坛” 副主席马吉德先生指出在全球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之际,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与周边大国的交流不断深化,其中重要的因素在于上述地区文化叠加了重要的域外大国文化如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郑和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当代价值应为印太沿岸国家和地区共有和共享。
“郑和论坛”主席马海云指出,郑和是穆斯林世界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深度瞭望和共享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和中介。穆斯林国家应研究和借鉴“郑和精神”,致力于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国建立可持续的友好合作关系。
ISTAC院长奥斯曼·巴克尔则介绍了该研究院及马来西亚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独特角色,认为“郑和论坛”及时为印太地区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对理解中国前现代暨当代海上宏业及如何健康发展海陆大、小国之间的关系等该地区重大关切将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与会专家指出,早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以郑和为首的明朝船队深化和扩大了既存的南海海外交通贸易网络,并将其升华为东亚、东南亚之间的“地中海”贸易并将其影响辐射到西印度洋沿岸。
马海云指出,不同于同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武力控制的地中海地区,明朝“地中海”交流互通总体上呈现出和平、互通、共享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将自蒙古时代以来盛行亚欧大陆的“斡脱”(Ortoy) 政商合作关系、伊斯兰世界的损益共享制/分红制 (Mudaharabah)、托管(Wadiah)、租赁 (Ijarah)等合伙商贸制度,同中国东南沿海家族制(如蒲姓家族)等经济社会文化制度高度灵活结合起来,缔造了15世纪从泉州到占城到巨港到马尼拉到爪哇等地区的辉煌南海“重商时代”。
马海云指出,只有在这种“大通商”时代背景下,分布在印太沿岸国家的郑和大航海历史和遗产、意义和影响才能被充分理解和共享。
马海云认为,在西方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盛行之际,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再次东渐已是大势所趋。南海“重商时代”的契约共享、商贸合作、文化互敬的和平合作实践便成为印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国家伊斯兰思想与文明高等研究院(ISTAC)携手“郑和论坛”,建立 “郑和论坛”永久会址暨秘书处,共建年度“郑和论坛”以及旨在研究印太地区郑和历史文化遗产并经世致用的“郑和学”,同时准备在南海和印太地区招收和培养专门的郑和历史文化研究人才,持续推进这一共享历史文化研究,为该地区的和平、合作和交流提供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
作者:文汇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松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