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两年前,笔者在一美籍华人家做客。席间,他向成年的儿子推荐来自中国的茅台酒。儿子用不太流利的中文点赞:“嗯,喝点茅台加味”,估计是想表达英文“add to the taste”,大概是“边喝边吃,更有滋味”的意思。这引起我对美国华裔二代的语言特征的关注及其文化身份的思考。
主动和父母用生硬的中文交流,关联着一种“自我”和“他我”的文化身份探寻。华裔家庭两代之间的交流不单纯是语言的沟通,折射着跨东西的文化对话。美国华裔二代,主要指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又称作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也就是移民美国的第一代华人在美国生育的子女。其中出生在中国,幼年期间(通常12岁之前)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华裔1.5代,因其自幼带有中国文化特质,成长中被美国文化社会化,幼小时习得的中文和中国文化在长大后几乎清零,也被相关领域学者视同为“华裔二代”。
华裔二代的语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英语为第一思维语言,二是中文表达受到英语干扰。他们的英语思维无意识地左右中文表达,常直译英文,比如说肝在“丢”血,而应该是“失”。有时会把英文和中文用自我创造的方式混合讲出,比如把“戴眼镜”说成“穿眼睛(wear the glasses)”。有时中英夹杂,第一语言英语是其主体表达,比如,一个6岁的小姑娘指着牛奶对来自中国的亲戚说:This is nai(奶)。她要表达:这是牛奶。
随着中英文语境的转换,合乎时宜的语言选择,便于华裔二代在新语境中成功沟通。去年暑假,我带美国出生长大的8岁艾伦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那是他来上海的第二天。艾伦格外礼貌,连续用单一中文表达“没事”,对等他英语的“It doesn't matter”。 尽管艾伦中文表达能力有限,但依然努力用中文礼貌地沟通,给人以亲近感。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跟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2000年以后移民美国的家庭日益重视子女的中文教育,类似艾伦这样暑假常来中国的华裔二代逐渐增多。中文在华裔二代的生活中不只是单一的语言。
通常我们使用的第一语言决定我们的身份,对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华裔二代而言,其身份认同是美国人。文化身份主要表现在一个群体使用的共同语言上,共同的语言赋予交际者心理归属感,语言的障碍容易造成双方彼此的疏离感。
语言是文化身份探寻形成的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华裔二代成长在美国文化语境下,中文使用极为有限。当他们身处中文语境时,会努力调整语言,顺应环境,力求和中国朋友与亲人成功沟通,尽管表达的是美国语法和思维下的中文。用中文沟通不单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个人身份的探寻,一种新语境下心理归属感的寻求。华裔二代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华人文化身份的认同。
随着语境切换和语言的转换,“我是谁”的问题便油然而生。文化研究中的“身份”和“认同”这两个概念在英语中用的是同一个词语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中英文的语言转换和跨文化沟通伴随着华裔二代的成长。大部分华裔二代在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习得来自中国家庭的中式教育及文化影响。华裔二代的身份复杂性表现在他们是夹在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体。在美国人眼中,美国华裔二代是亚裔(Asian);在中国人眼中,他们能说地道英文,是拥有美国籍的中国人(Chinese);在他们自己眼中,他们是美国人(American)(父母来自中国)。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今日中国巨变的好奇与憧憬,近年来华留学的华裔人数有所增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努力学好中文的华裔在增多。选择到中国发展的“移民二代”也在日益增多。在不同语境中,如何切换、运用得体的语言,构建起合乎语境的有效身份认同,是关系到交际效果的重要问题。文化身份对于华裔二代来说是成长中一个重要的人生思考。华裔二代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中美复合文化身份,其中国文化认同感日益增强。
华裔二代成长中伴随着文化语境的切换、语言的转换、代际冲突和身份的迷失与探寻。在当今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的推动下,华裔二代具有美国文化底蕴与气质,以及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中华文化在“中西”之间,已经并将继续获得新的张力。华裔二代甚至三代的“语言特质”和“文化身份”将被赋予新的涵义。
作者:殷召荣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