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徽标。| 来自上合组织官网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时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习主席强调,当今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上合组织迄今20年的合作进程,在相当意义上,是奉行和平发展外交的当代中国与上合相关国家共同践行多边主义的光辉历史篇章。
“世纪之问”与上合组织的成立
当代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实践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对外关系上实施的是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在当时东西方两极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下的基本立场。但很快中国就着眼于摆脱这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外交,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通过万隆会议积极参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努力。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开始了以联合国为舞台的多边主义外交,包括197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第六次特别联大阐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变革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主张。
世纪之交的90年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理念、战略与政策上均出现明显的调整与创新。在伙伴关系外交的理念下,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明显活跃起来。多边主义被视为抗衡单边主义霸权政治的有效途径。
1996年开始,中国不仅热情参与亚欧会议进程,而且在西北方向积极发展与俄罗斯及新独立的中亚诸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积极推进作为上合前奏的“上海五国”合作进程。其原先是致力于解决中国与前苏联边界争端和边境军事互信的双多边谈判机制,之后转向以处理地区非传统安全挑战为主的区域多边合作机制。
20年前,人类刚迈步跨入21世纪,在新世纪、新千年人类如何汲取20世纪的历史教训、免遭战争涂炭,在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下,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如何和谐共处,友好合作,共谋繁荣发展?国际社会面临这样一个“世纪之问”。
在冷战后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俄罗斯-中亚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迅速而健康发展,共同的民族复兴、经济发展诉求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为适应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深化本地区各国合作的需要,2001年6月,以安全合作为主轴的“上海五国”机制升格而成的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结束后,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共同会见了记者。| 新华社资料图片
作为新世纪第一个在欧亚大陆腹地新诞生的国际区域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创立完全是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突破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结伴不结盟的睦邻友好合作产物。
这是一种借鉴之前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进程成功经验、但又带有自己适应时代与地区形势现实需要的匠心独运的新地区主义,即相对于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旧地区主义而言,它是一种完全适应冷战后中亚(这一欧亚大陆腹地)地区各国共同需要的地区合作机制。它不仅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在内的多层次的地区一体化进程,而且是一种把安全与经济、国内与国际、传统与非传统国际关系融合在一起,应对全球化与地区化挑战的新地区主义。
上海合作组织从解决各成员国最为迫切的安全问题着手,以打击三股势力为重点,从本地区的长远利益出发,逐步将合作领域“外溢”到与安全合作相关的经贸、能源、文化等领域,并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与机构来推进地区合作的扩大与深化。
上合组织丰富了新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内涵
中国积极倡导推动的上海合作组织无论是其创立还是20年的发展历程,自始至终贯彻了这一新地区主义的多边主义外交实践。其以新安全观为理论基石,坚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为基本内涵,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着眼于共谋稳定与繁荣的区域安全和发展共同体建设,在成员国之间确立了新型国家关系。
2001年7月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认了两国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基础上的新型国家关系。2007年上合组织6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上合组织进程坚持践行结伴不结盟、合作不对抗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典范。
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了新地区主义的渐进性原则。其以尊重成员国多样性为前提,强调民主、平等与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走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合作进程要求“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在相互理解及尊重每一个成员国意见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利益一致的领域逐步采取联合行动”。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宣示:“‘上海五国’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几年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2002年在圣彼得堡峰会上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再次确认“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该组织的指导精神,也作为2007年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基本理念原则。
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新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内涵。开放性是新地区主义与旧地区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上海合作组织则将开放性原则与新安全观所追求的共同安全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地区合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表示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建立包含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由里及外多个层次的融合一体的多边组织合作平台,不仅成长为一个由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和6个对话伙伴国共18国组成的大家庭,并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集安条约组织、亚信、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地区和全球治理贡献了新理念和新智慧。
“新五观”为上合注入新时代内涵
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提出“新五观”,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涵盖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国际关系多个维度,及时为“上海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系统性、理论化的指导思想。
▲2020年11月10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上合组织官网
2020年11月,在上合“云端”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讲话中,高屋建瓴,放眼未来,首次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了促进上合组织发展的“中国方案”,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为上合组织下阶段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由上可见,在20年的合作进程中,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新安全观和“上海精神”理念为指导,遵循上合组织宪章和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两个基本纲领性文件,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差异,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沿着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合作模式,逐渐扩展与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契合各方需求的合作与发展道路,这也是“上合大家庭”在地区与全球舞台上践行多边主义外交的探索创新之路。
上海合作组织已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和平、开放、合作的形象,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国际多边主义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百年大变局与全球大灾疫叠加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与霸权政治抬头,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深刻演变,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主义外交,成为上合组织下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示范。我们也期待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新型区域多边合作平台继续坚持与弘扬“上海精神”,勇立时代潮头,扛起全球治理新担当,弘扬真正的多边主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余建华(上海社科院上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吴姝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