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明显增多。亚健康,指既不完全健康,又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病前状态、临床前期或潜病期等。
亚健康,中医阳虚症候
体质病专家王琦教授等经过研究得出同亚健康相关的条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家庭及人际关系紧张、神疲乏力、睡眠不佳、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反应迟钝、闷闷不乐、易受惊吓、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头发早白、牙齿松动、口干咽痛、胸闷、心慌、气短、盗汗或多汗、关节肌肉酸痛、腰腿酸软、手足发冷、手足麻木、手足心热,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等。
这一系列表现出以人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为主的症候群,在西医学角度,因无法找到相应明晰的病因、病理和病位而认为“无病”。但从中医学视角考察,亚健康有证可辨,乃阴阳失调所致,属中医学“郁证”“虚劳”的范畴。
亚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向疾病转化,也会朝健康回归,关键是适时有效的医学干预。亚健康的一系列症状大都属于中医阳虚的症候,因此,改善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有效地防治亚健康可从激发阳气、补益阳气、固摄阳气入手。
扶养阳气有效防治亚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反之则产生疾病。防治的关键在于调和阴阳。
人体阳气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人体生命具有重要作用,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卫生宝鉴》 曰:“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
人体的阳气旺盛,五脏和顺,就能有效地抵抗外邪,若阳气固护功能减退,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即可乘虚而入,这也是产生疾病的内在原因之一。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一段话以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作比喻,来说明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的作用,阳气的不足或气机升降出入活动的失调就会出现一系列以脏腑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的症状。通过振奋阳气,来扶养阳气、巩固机体的阳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谈及养生,常人皆以为需进食膏方,如膏脂补药方言之为补,但正确的“补”的概念应该是:凡能调整人体机能而重建生理稳态作用的,就是补,补是一种效应,是一种作用。
中医前辈秦伯未先生早就指出:“膏方”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实际上,补不是直接给予的,是必须通过动员或调节受药者体内的功能,才能达到补的目的。
针灸前辈陈汉平先生早就提出人体存在“天然药库”概念,针灸可以通过激发穴位,调节机体内的“天然药库”,纠偏以却病,纠正失调的功能以重建阴平阳秘的状态,发挥“针灸膏方”的补益效应。
治取“阳脉之海———督脉”
针对亚健康状态产生的病机,在穴位的选取上当以阳经为主,尤其以督脉为要。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与任脉、十二经脉构成十四经脉。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禀承生命之阳光,属阳,督脉又称“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具有统领全身阳气,谓“总督诸阳”功效。诸阳经通过阳维脉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与各阳经所交会的穴。如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点是大椎穴,运用针灸方法可以激发大椎穴经气,发挥其统领一身之阳气,保护机体的作用。
其次,督脉与其它经脉关系密切,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具有沟通阴阳、总摄诸经作用,获称“督领经脉之海”。
督脉又是五脏六腑气血所注的部位。全国名老中医秦亮甫教授依据经络的循行走向,及经络间的互相关联,应用督脉的生理功能,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在“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基础上,凝练出“主取督脉,以治疑难杂病”学术思想,提出经络阻滞、髓海失养;经气亏损、脏腑失调;邪犯脊枢、督阳受损的督脉病病因病机学说。这将顽固性头痛、眩晕、失眠、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哮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归为督脉病范畴,治疗上强调主取督脉以治杂病。
通过针灸刺激督脉,调动、振奋、培补督阳,率诸阳而驱邪,使经气疏通,上下贯通,阳气通达而四肢疾病自愈,其疗效往往优于局部取穴。
秦教授认为,人的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以及行为活动均为阳气所主,气旺则血旺、气行则血行,经气所达,脉络所养。《扁鹊新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真元乃元气、阳气,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长寿之本。
博采众长,各取所宜
针灸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针、罐、灸、敷等,针、罐方法有助于激发、振奋阳气,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传统医学的艾灸疗法,是一种深具特色的治疗方式,则更具有扶养阳气、和固摄阳气的作用。《医学入门》 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
吴焕淦教授国家973项目灸法研究认为艾灸治疗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温补效应,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艾叶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其气味芳香,又可通过孔、窍而透诸经除百病。同时,艾叶易燃,火力温和而渗透力强,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机体相关系统的机能。
有研究提示,艾燃烧时产生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宜于机体的红外线,其辐射能谱堪称“生命光波”,艾灸时的红外线辐射,既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子产生受激共振,从而产生“得气感”,同时又可借助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故著名医家窦材十分推崇灸法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认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时选三伏,顺应天时
自然界中夏季阳旺、阳升,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等理论,人与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在盛夏时节,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运用适当的灸、罐、敷等方法顺四时节气而治,充分发挥“针灸膏方”的补益效应,既可助扶养阳气,又最易驱除体内寒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