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的病名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 里把肿瘤归属于积聚进行辨证,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强调医者临症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奠定了中医对肿瘤的认病辨证的施治原则,形成了中医肿瘤学术体系的雏形。
这些年,运用中医药治疗肿瘤越来越被接受。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作用有:1.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2.对化、放疗起“减毒增效”的效应;3.提高外科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4.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5.阻断癌前病变。
中医药与其他治癌手段综合、有序、合理应用,充分发挥了我国独有的防癌治癌特色,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水平、延长生存期。
简单说,中医治肿瘤有四大原则: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祛邪治疗与扶正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短期治疗与长期调摄相结合。这其中,“扶正祛邪”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主要原则,其主要疗法有三。
【清热解毒法】 热邪与火毒是肿瘤的病因之一,处于极期的患者常见阳证和热证。如宫颈癌常见五色带下臭秽,肝癌出现湿热黄疸,邪热破血妄行则吐血或便血,肺癌见脓血痰,肠癌见脓血便,白血病见吐血发斑,并皆可伴发热、口渴、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局部转移病灶或体表肿块,久而溃破则流血渗液。
清热解毒法能清除邪热,大多数抗癌中药属于此类,比如喜树、长春花、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大青叶、冬凌草、蟾皮、黄连、黄芩、龙葵、蒲公英、石上柏、野菊花等。本类药兼能抗菌、消炎、退热。有些清热解毒药对机体免疫状况如网状内皮系统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等。
【活血化瘀法】 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流行于脏腑经络。《素问》谓:“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气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医林改错》 谓:“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这都说明肿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有关。由于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常见肚腹或体表包块,指甲及皮肤粗糙,舌质瘀暗。活血化瘀法能通行气血、化瘀消积。如莪术、三棱、土元、八月札、赤芍、鸡血藤、三七、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郁金等。本类药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病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尚有抑癌和提高免疫的作用。
【扶正补虚法】 又称扶正培本法。中医认为机体“正气”对疾病的发生和防御起决定作用。故 《素问》 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补虚法的应用,必须仔细分辨体内阴阳、气血的孰盛孰虚,按补虚药的不同功效可分为健脾益气、温肾壮阳、滋润补血、养阴生津四类。适用于晚期癌症体质虚衰,或肿瘤手术后耗精劫血,以及癌症放化疗后脾肾亏虚者。据现代研究有补气功效的党参、白术、黄芪、灵芝、茯苓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黄芪还有促进机体产生干扰素的作用。补血药首乌、紫河车、白芍有增强或调整免疫的功能。滋阴药如沙参、麦冬、元参、天冬、炙鳖甲、旱莲草有能使机体细胞延长存活时间的作用。壮阳药如肉桂、仙矛、仙灵脾、补骨脂、冬虫夏草、菟丝子等有促进抗体提前生成的作用。
在用这些补药时加上丹参、赤芍、鸡血藤、生地、红花、葛根、天麻、地龙等和血活血药或抗癌的清热解毒药如龙葵、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草河车等,随症加减疗效会更好,可起到抗癌不伤正,扶正不助邪的效果。
肿瘤早期及癌前病变时期,正气虚弱的表现是轻微的,邪气表现也不十分显著。随着邪气聚集,正气虽虚但不严重,正邪交争变得剧烈,肿瘤逐步发展。因此,据肿瘤发展与正邪斗争的关系可分几个阶段:肿瘤早期及癌前病变是轻微正虚,继之发展到邪盛为主,再至正虚邪实,最后为正气极度虚弱。分清不同的阶段,明确正邪的强弱进行辨证是重要的。
肿瘤治疗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是中医肿瘤治疗的基本法则。“有是证,用是方”,抓住了辨证就抓住了疾病治疗中的主要矛盾。扶正不是一味地用人参、黄芪、当归、阿胶,而应是注重脏腑的生理,调节其升降属性。祛邪也不是一味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等清热解毒,而是要在掌握“抗癌”类药的功效、药性的基础上相应配伍运用。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一般带病来诊治,防治时间长,临证理清治疗思路,弄清正邪斗争与肿瘤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游捷 王婷婷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