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上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香港电影史纪录。
邵逸夫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 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在样片室中看样片时,不喜欢有人坐在他的前面,也不喜欢有人来打搅。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来报告说他的 大儿子被绑架了,他也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挂了电话,继续看他的电影了!
他不但是看电影最 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 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 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是观众喜欢不喜欢。凡是观众不喜欢的, 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大批大明 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邵逸夫称自己制片相当“严谨”, 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 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邵逸 夫的成功还在于他从步入电影业时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在香港和东南 亚,邵氏影院星罗棋布,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70年代,邵氏影院开始闯入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若干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 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影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这不仅娱 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进军电视行业笑傲港岛四十载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简称TVB),选定1967年11月19日正式启播,并由公司最大股东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则为常务董事。
很明显,邵逸夫将邵氏电影的明星制应用到了TVB。1971年,他主持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如周润发、周星驰、梁 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邵逸夫钦点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光环至今不衰。而“香港小姐”选举也 是自TVB创立之后,每年赚足眼球。
当然,想在港岛稳坐霸主地位,不能仅仅靠打造演艺人才,更需要果断而霸道的商业策略。TVB在邵逸夫带领 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 郑裕玲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邵逸夫在TVB的发展中,显示出了垄断者的霸气,成功打压了其他几家与其竞争的 商业电视台,其中包括至今仍旧经营不善的亚视(ATV)和早早垮台的丽的电视。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业开始走下坡,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缩电影业务,转而投入无线电视。当时曾有人批评他误入歧途,邵逸夫却笑骂由人,我行我素。
1980年,利孝和心脏病突发逝世,利氏家族又无心打理,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电视明珠 台和翡翠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 对手“亚视”,雄视港岛,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
如今,TVB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粤语内容资料库。TVB现在还是坚持一条龙的渠道,垄断电视剧的拍摄及宣传、播出、发行,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时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费电视“一哥”。
从“逸夫楼”到“邵逸夫奖”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作为亿万富翁的邵逸夫,早已不把赚钱放在心上,但他对怎样花钱却很注意。有人说他是“不为赚钱为花钱”, 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每年捐出的善款都很惊人,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0多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1998年,由于他的卓越贡献,香港特区政府为他颁发了大紫荆勋章。
2002年11月15日,高龄95岁的邵逸夫先生又有惊人之举,捐资创立不限种族国籍、宗教和信仰的“邵逸夫奖”,这是一年颁发一次的国际性奖项,表扬 世界各地在天文、数学和生命科学与医学等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每个奖项颁给100万美元,比诺贝尔奖的95万美元还高,被称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 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2009年8.8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本文大部分内容摘自《邵逸夫:精彩之后的谢幕》,刊于2012年1月14日文汇报“文汇周末·记忆”)
相关文章推荐:中国一共有多少逸夫楼?找找你的学校吧
http://www.whb.cn/zhuzhan/yan/20140107/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