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融资手段放大国有资产
除了将内部机制打造得更健全,上市还拓展了融资渠道、盘活了集团持有的国资。
上港集团的目标是要成为全球卓越的码头运营商和港口物流服务商,此前对外拓展主要靠自有资源。整体上市后,集团发行了分离交易可转债与公司债,并以非公 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完成了对洋山港区资产的收购,在多种融资手段的支撑下,集团变得“不差钱”,对外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以洋山港为例,建设主体是同盛集团。从2009年底到2010年底,上港集团先以现金向同盛收购了洋山一期,然后又启动定向增发预案,买下二、三期码头资产。收购完成后,同盛持有上港集团的股份增至23.26%,上港集团则拥有了洋山港所有已建成的集装箱码头。
上市以来,上港集团累计在外高桥、洋山、罗泾等码头投资416.17亿元,新增泊位60个,新修集装箱船码头岸线7908米、散杂货船码头岸线4240米、汽车滚装船码头岸线530米,几乎等于又造了一个上海港。
而码头硬件的改善,又刚好迎合了“航运寒冬”开始后各主要班轮公司“缩减航线、放大船型”等应对举措的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集装箱船,使上海港在 全球集装箱航线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整个2013年,万箱以上船在上海港累计靠泊作业715艘次、增长16%,三大集装箱班轮联盟在上海港的吞吐量达到 1427万标准箱、增长3%。
上市带动经营业务蒸蒸日上,经营业务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资增值。截至去年底,集团总资产880亿元,较上市前增加59%,年均复合增长率8%;累计分红157亿元,占净利润的52%,其中向国有股东累计分红达1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