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正在设计一套辖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方案,依托网格化,赋予街道(镇)对职能部门一定的指挥权、监督权、考核权。其中,依据辖区内相关事务的处置情况,街(镇)对职能部门的考核权重可能达到70%。闸北区介绍,此次改革以“权力下沉”为原则,调整基层的责权匹配,从机制上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临汾街道曾在数年前试点职能部门行使“双重管理”权力,但苦于无法科学量化对职能部门的考核。这一次,临汾街道寄望依托“大数据”的支持让制度发挥效力。
“不作为”背后有苦衷
遇到问题向街道投诉或求助,折腾一番,被“踢皮球”或石沉大海——这是很多居民都有过的遭遇。临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景明解释,“政府不作为”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条块权限分割的不合理,“居民反映问题,一般都是街道来受理;但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权限大多分布在‘条’。‘块’的调动能力有限,跨部门、跨区域的问题解决起来更难。”
我国的行政管理,分为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块”管理和按照职能划分的“条”管理。街道办事处属于“块”,上级部门派驻辖区的房办、工商、城管、交警、派出所、市容、食药监等机构则属于“条”。“条”里的机构主要接受上级垂直部门的考核,“块”对“条”缺乏调动和约束能力;但居民投诉、反映的问题大多需要“七所八所”出面,如果叫不动或协调不好,就会出现“打太极”或不作为的现象。
临汾街道从“12345”市民热线的运作中发现了“关节”:市民反映问题,渠道不同——比如拨打“12345”上海市民热线,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传递信息,或是直接求助职能部门——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不同渠道对责任部门的约束力不同,在街道层面,市、区两级转接而来的‘12345’热线可谓‘最强渠道’,它对职能部门有严格的督办和问责制度,让他们没法推诿扯皮。”
街道考核需“硬”标准
有考核权就有话语权。闸北区委书记翁祖亮告诉记者,在今天的社会治理格局下,直面市民的街镇政府承担的社区管理职能、社会服务压力越来越大。闸北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时,多个街镇反映了这种“权责不对等”局面带来的烦恼。因此,闸北区重新梳理条块权责,决定制定改革试点方案,拟让各街镇依托设在街镇内的网格化管理分中心行使部分指挥权、监督权、考核权,其中街镇的考核权重可能高达70%。
但是,与职能部门相比,街镇在业务上是“门外汉”,要“掌握”考核权并不容易。几年前,闸北曾在临汾街道开展试点,要求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同时接受上级部门和街道的双重管理。按当时的方案,街道对“七所八所”的年度工作负有考核权限,对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还有会签权限;每年社代会要对这些机构的工作做综合评议,并进行居民满意度测评。“那次试点是为了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但制度实施后却慢慢沉寂了。因为没有明确街道的考核权重和参考标准,街道考核多凭主观,年底大家互相打打招呼,都不好意思给人差评。”杨景明直言,“街道需要更‘硬’、更客观的考核参数。”
用技术强化制度执行力
临汾街道正尝试用数据来替代主观判断,制定更“硬”的考核参数。
今年1月起,临汾街道把各个渠道的社情民意信息都纳入到“12345”系统,以“12345”的名义向街道职能部门和“七所八所”下派工单。“最强渠道”效力显著——到目前为止,街道收到居民反映的各类诉求71件,实际解决问题68个,群众满意率为91%。多起市民投诉已久的积弊问题,因为被送上了“12345”的派单、解决和督办流水线,得以顺利解决。
临汾街道辖区内的江杨南路西侧有一条总长约2公里、宽达20多米的道路,路面乱开车、乱停车,沿街商铺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导致事故频发,给周边幼儿园学生进出和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这个路段的管理涉及临汾路派出所、虹口区交警支队、闸北区城管分队和虹口区其他部门管理,每个部门都有“不沾手”的理由。这一次,街道用“12345”工单把问题派到相关部门,后者主动跨前一步,与虹口区有关部门协调。最终临汾街道牵头两区有关单位成立联席会议,解决了问题。
过程中,闸北相关职能部门的表现,均被街道“记录在案”。杨景明介绍,临汾街道在“12345”热线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民情研判的信息化系统,保留所有社情民意信息的处理进度和结果,记录每个问题的工单编号、申报者、问题类别、责任单位、督办进度等,“这些历史数据,如实反映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到年底,街道会根据数据给他们打分。解决市民反映问题不得力,再打招呼也没用——有了技术保障,‘双重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必能加强。”
文汇报记者 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