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合作在中美双边关系中的“推进器”作用已经升级。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对本报记者表示,无论是特设气候变化问题特别联合会议,还是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提交的报告,本次中美高层对话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气候变化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所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根据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提交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报告,“载重汽车和其他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建筑和工业能效,搜集和管理温室气体信息”这五项合作倡议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重要进展。张海滨认为,这些成果“展现了双方在去年对话的基础之上所推进的务实合作”。
“可以看到,目前中美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高层对话,主要集中在促进双方国内的减排行动之上。”张海滨指出,这是因为两国都有着强烈的国内动因。可以说,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美双方的国内战略是趋同的。这正是中美双方合作的动力之源。
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中美同为重要经济体和能源消耗大国,两国国内的减排行动也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在本次对话中,中美双方认识到达成一项有力和有效的2020年后气候协议的紧迫性,以及双方对谈判做出建设性贡献的重要性。张海滨认为,这对全球减排行动是积极的信号,进而将对明年的气候谈判起到推进作用。
展望未来的中美气候合作,张海滨指出,中美双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在国内层面,增进对对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具体形势、主要关切、基本利益及面临挑战的理解,学会换位思考;除了扎实推进已有合作议题之外,应继续强化信息交流,尤其在专家智库方面。在国际层面,相对而言,中美在气候谈判等重要议题上的协调仍有待推进:确认各自的政策立场和底线,避免公开指责对方,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推进创造良好氛围。以上种种,能否找到“双方都不完全满意但都能接受的”政策空间,是一大挑战。
“在可见的将来,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上升。在中美之间,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的领域。”张海滨说,尤其在中美关系遇到挑战的时候,气候变化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作用就不仅仅局限在这一议题本身。“如果说,过去我们主要就‘气候’谈‘气候’,经过本次对话,气候变化在中美关系中的全局意义已经开始显现。”
文汇报记者 吴宇桢 (本报北京7月1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