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祝平身后是村民的别墅。 本报记者 陈龙摄
平日里,唐祝平的办公室大门要么敞开着,要么虚掩着,就是为了方便村民随时找他。这不,上午10点多,一位60多岁的村民突然怒气冲冲地将门推开,大声吼道:“唐祝平,你出来!”
大概是联西村经济发展的成绩太“耀眼”,很多人只知道老唐是抓经济的能手,却未必知道他其实还是个善于调解村民纠纷、处理各类农村社会矛盾的村干部。因为他的努力,联西村近年来坚持“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获得了“上海市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百姓骂你,表示还没失望”
在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刚才还怒气冲冲的村民此时正捂着脸一声不吭。“没啥大事,他老婆得了重病长期卧床,平时负担就重,今天又被别的村民开玩笑讽刺了几句,一时气不过,要我主持公道。”唐祝平说。因为熟悉村民家里的情况,看见来人,他心里就已经把原因猜了个七八分,“有时候村民之间闹矛盾不为什么大事,就是心里憋了一股火,坐下来抽根烟,陪他说说话,心里火就消了”。
唐祝平不抽烟,但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总备着三包不同牌子的香烟,一包高档烟,两包便宜烟,为了防潮,专门装在一个小铁盒里。
老唐自有一套“敬烟原则”,和企业家打交道时请对方抽高档烟表示尊重,和村民打交道则请对方抽便宜烟——不是小气,是为了拉近距离。曾经有村民没事找他聊天,他递过去一根高档烟,结果对方光抽烟不说话,没抽完就走了。
老唐桌上的名片也分两种,正常对外的名片上印有“市人大代表”、“书记”等职务头衔,可为村民准备的名片上只有“联西村唐祝平”等几个字,此外还有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号码。
“现在农村经济好了,村民之间大的矛盾慢慢在减少,剩下那些小事,只要村干部不摆架子,花心思、花时间去调解,大多能处理好。”唐祝平告诉记者,“有些村干部不愿多掺合这些事,担心调解不成反而被骂,其实百姓骂你表示还没失望,村民有事想到我是看得起我”。
不惜为工人“得罪”老板
和村民间的矛盾相比,近年来,发生在联西村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的问题更多,也更难处理。由于二三产业发达,村里现有外来务工人员近2万人,仅去年就发生了3起工伤死亡纠纷。
去年底,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下班路上猝死,企业老板因为种种原因,拖着不肯办理工伤申请,结果死者家属领了一群人把工厂大门给堵了。“没有外来务工人员就没有联西村的今天,所以我要替他们说话。”老唐主动和死者家属接触,代表她上门和企业沟通,还邀请区劳动部门一起协调,“起初死者家属对我说希望拿50万元赔偿,最后我帮她申请到60万元,解决了这起工伤纠纷,而那家企业今年要多交6万元安全保证金”。
类似的大大小小劳资矛盾每年都有,大部分情况下老唐都会适当“偏向”务工人员,有时不惜为了工人“得罪”老板。
在他的衣橱里,除了进工厂戴的安全帽和出席露天活动的太阳帽,还有一顶泛黄的草帽,最初是下农田时戴的,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处理劳资矛盾的现场。
抓起草帽轻轻扣在头上,唐祝平说,“戴上草帽,脖子上搭块白毛巾,脚下穿双布鞋,哪怕一句话不说,务工人员看到就知道,我是来为他们说话的”。
每周把17个生产组逛一圈
很难统计这么些年来唐祝平究竟帮联西村的居民们化解了多少矛盾和纠纷,但有人至今记得,去年台风“菲特”肆虐时,他正带着村里的壮劳力在受灾严重的村民家排水,家里打来电话说车库被淹了,唐祝平不仅没着急赶回去,反而冲着电话呵斥道:“哪怕家里全淹了,也要先把村民安顿好”。
不少村民都知道,其他人上班是“朝八晚五”,但老唐是雷打不动的“朝七晚六”,就是为了方便村民上班前后有事找他。除了坐在办公室里“候诊”,老唐还主动上街“找茬”,每周能把全村17个生产组逛一圈。
记者跟着老唐在村里转了一圈。他先去了去年新开张的一个建材市场,看了看附近一个公厕的卫生情况;随后走到原联星村村民聚居的老村宅,和路边正在铲黄沙的村民组长拉起家常,问他身体不太好的哥哥眼下在镇上生活得怎样,并顺手捡起地上几个空塑料瓶和几个包装袋;最后,他转到了村里的敬老院——这个拥有60张床位的敬老院2012年投入使用,老人房间里的空调、电扇、枕头凉席等都是附近企业赠送的。老唐向每位老人打招呼,还扶着一位老太太在走廊里慢慢走了几个来回。
一圈下来近2个小时,老唐回到办公室匆匆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然后从角落里摸出一瓶号称能抗疲劳的功能饮料一口喝完:“身体不比年轻人了,喝点汽水提提神。”
对此,联西村的村民们也有些担心。村民徐阿姨说:“再过几年他就要退休了,希望他早点培养一位像他一样能干的接班人。”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