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统计数据显示,前天半夜到昨天早晨倾泻于上海的这场大暴雨,强度逼近历史纪录。但专家表示,要判断暴雨是否与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为时尚早。
昨天,在微信、微博上,市民晒出暴雨场景,包括大暴雨在嘉定、宝山等区造成几条主要快速路匝道或下立交积水,并引发成片拥堵;同时,杨浦、虹口的大学城里也形成了不少“内湖”。气象记录表明,这的确是本市降水最集中、雨量最大的区域。
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服务官满莉萍告诉记者,全市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嘉定区马陆镇,从16日8时到昨天8时的24小时,共降雨243.8毫米,而在杨浦、宝山、嘉定这几个暴雨“重点倾泻区域”,不少自动气象站记录到的24小时降水量都达到或接近了200毫米。
马陆的243.8毫米是什么概念?满莉萍说,上海梅雨季节常年平均降水量,就是243毫米。换句话说,昨天,老天爷将平常差不多一个月的降水量在一天内集中倒了下来。
当然,这么比较并不太科学。因为所谓“梅雨季常年降水量”,对应的是徐家汇气象站的数字,但以“243毫米”为参照系,大致了解大暴雨的“暴力程度”应该没有问题。
徐家汇站截至昨天8时的24小时降水量是91.6毫米,不到马陆的40%。事实上,这场暴雨分布极不均匀,越往南,雨量越小,金山区更是只有14毫米。
造成昨天早晨市区部分地区积水的大雨,大约是从前一天晚上10时左右开始下的,强降水差不多一直持续到早上天亮。满莉萍告诉记者,嘉定、宝山气象站记录到的24小时降水量,基本上都可以排在1961年以来6月单日降水纪录的第二位。
但她强调,仅仅根据这一场大暴雨或是入梅三天来的持续降水,无法判断这是否厄尔尼诺现象所致,因为厄尔尼诺影响的是一个更大时间跨度内的天气状况。也许,等到今年整个汛期(6月1日至9月30日)结束再做判断才是明智之举。
根据不久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新简报,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大气与海洋正处于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水平,而绝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其有可能在未来数月达到强厄尔尼诺水平。简报称,从历史上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将会在未来三至六个月内显著,通常将在次年第一季度衰退。
今年早些时候,上海中心气象台曾对申城今年汛期降水量做了一个预测,判断将比常年的684毫米略偏多。目前,尚未有更新的预测发布。
上海将从今天开始告别雨天,气象预报显示,随着地面低压东移入海,强降雨带南压,今天白天雨势减弱,明后天,上海将处在雨带北部边缘,以多云天气为主。
根据预报,21日(周日)开始的五天,梅雨带将再次北抬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本市又将有持续降雨过程,其间出现暴雨的可能性比较大。上海中心气象台提醒市民,可及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信息以了解降水的量级和落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