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瑛教孩子使用交通卡。 (启星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钱钰
“乖,你只要吃三口就好了,老师来喂你!”开学首日的午餐时间,普陀区启星学校一年级教室里,校长郭海瑛和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连哄带骗喂孩子吃饭,为的就是让他们多吃几口。普通学校能轻松应付的吃饭小事,在这样一所特殊学校,变得异常艰难,一个小时过去了,还饿着肚子的郭海瑛已汗流浃背,可一些孩子仍然“金口难开”。这就是郭海瑛26年来的工作日常,在常人眼里,这份与特殊孩子打交道的工作辛苦又压抑,“其实我们的生活很阳光,只不过多花点心思而已,而且孩子给我的比我付出的多得多。”郭海瑛常常向“同情”她的人这样说。
与特教结缘
26年前,从普陀区教育学院师范部毕业前,被陶行知事迹感动的郭海瑛毅然走进了普陀区聋哑学校,“哪位是校长,我想到你们学校工作!”别人都看不上的岗位,居然有人来毛遂自荐了,在聋哑学校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六周的实习期满后,班里的孩子齐齐用手语“说”出——“郭老师,我们喜欢你,你留下来吧!”几乎所有的实习生都离开了,而郭海瑛却从此与特教结缘。
她说,很多智障孩子内心敏感又封闭,对他们而言,“心态教育”更重要,即培养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她把收银员、理发师、厨师等各行各业的人请进课堂,与学生交流。
启星学校大队辅导员傅蓉仍记得,有一次,她与郭海瑛在学校附近吃早点,校长望着做大饼油条的老板喃喃自语,“他唱唱小曲,做做小生意,多自得其乐!我的孩子如果能像他们一样,过得平平淡淡,快快乐乐,我就知足了。”说完,她径直去找老板,请他做心理活动课的嘉宾。
在这堂课上,老板给孩子们讲述了打工创业的艰辛和满足,送给孩子们一句话——“清清白白做人,开开心心生活。”课上,他还挂出了早点价目表,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奖品就是大饼油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课后,老板深有感触地对郭海瑛说:“谢谢你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你们教这些孩子真不容易啊!”
“我最佩服的就是校长心里总是牵挂学生,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社会交往的环境,提高孩子们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傅蓉说。
建“社交课堂”
对于智障孩子而言,除了需要身体康复外,更需要融入社会。郭海瑛和课题组的老师编写了42个社交故事,制作了30本图文并茂的故事绘本,开展了近38堂教学实践课的研究。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社交障碍,郭海瑛努力寻求各方支持,建立了一批如超市、医院、菜场、电影院、地铁站、餐厅等社交故事课程的校外体验、实践基地。超市为孩子们开辟了学购物的实践区域,餐饮店派出优秀员工给孩子们上课,教会他们餐饮服务的本领,酒店为孩子提供宾馆客房服务的学习场所,医院为孩子们开辟了“特殊通道”和“特需门诊”,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教孩子们熟悉看病的流程,学会与医生的简单交流。
“智障学生走入社会后,要掌握哪些生存技能,郭校长都一一想到了,也在尽力帮助他们逐步摆脱依赖,走向自食其力。”刘君老师说,前不久,他们去地铁站拍摄一段视频,记录学生的乘车情况,遭到相关部门的婉拒,就这样,拍摄计划耽搁了大半年。“郭校长急在心里,辗转绕了好几个大圈子,终于获得了拍摄许可。”刘君说。
干了这么多年特教,郭海瑛也有遗憾,“目前社会上还比较缺乏针对大年龄严重自闭症患者开设的托养机构,许多家属最焦虑的就是等他们百年之后孩子的生存问题。”
在郭海瑛看来,爱是可以传递的,她最喜欢艾青的短诗《伞》,在诗中,伞说:“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