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走进浦东花木,上海图书馆东馆宛如迸发智慧的“使能器”,大家可以在一座没有隔断的阅读空间里共享交流知识;拐个弯来到不远处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是去世博后滩,《图兰朵》等一连串经典歌剧将在上海大歌剧院轮番演出,让你足不出“沪”就能欣赏歌剧艺术……
随着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活动于昨天启动,未来五年,三大市级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全部浮出水面———选址花木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与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一轴双心”中的文化新枢纽;选址世博后滩地区建设上海大歌剧院,布局上海“沿江沿河”文化新地标。
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生动探索
“浦东三大文化设施的设计不能少了未来的预见性。”在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看来,面向全球青年建筑师的设计竞赛正是上海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体现,“这不仅是成就未来建筑大师的舞台,也是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一次生动探索。”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我们并不是要一座仅有眩目外表的建筑,场馆的设计一定要将空间与功能有机衔接起来,这对参与竞赛的建筑师来说是最大的考验。”选址在浦东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图书馆东馆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包括资源展示、专题研究、学术交流、创新体验、国际文化五大空间。建成后的上图东馆,将新增读者座席4000个,新增馆藏图书480万册,年接待读者预计可达400万人次。
上海图书馆东馆未来将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图书馆,打造国内唯一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研发资源、社科智库研究资源、上海地情研究资源为一体的上海科学文化中心。
吴建中说,现有的上海图书馆将偏重于典藏、研究;而未来的东馆将尽可能压缩办公或闭架书库的空间,放大读者的活动空间,成为交流知识、创造价值的“使能器”,成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工作室”,终生学习的无门槛学习场所。
提升浦东文化实力空间布局
“20年前,上海博物馆选址在人民广场,这座场馆对于整片区域文化风貌、精神气质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如今,上海博物馆东馆则肩负着全新的历史使命,对于浦东提升文化功能,彰显文化实力意义重大。
上海博物馆东馆将融合多个艺术门类,突出书画、工艺藏品优势,与本馆以青铜、陶瓷为重点的中国古代艺术专题陈列相互呼应。杨志刚透露,新馆将打破以文物材质分类设展的传统,更加强调故事讲述,不仅展示上海的考古发现、江南文化,还将呈现中外文化交流交融。
市委宣传部发改办主任胡明华表示,三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规划选址落户浦东,是完善上海城市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丰富浦东以及全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浦东新区的文化氛围,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硬件指标软件内涵持续增强
规划选址于世博后滩地区的上海大歌剧院,与徐汇滨江区隔黄浦江相望,整片区域形成了跨黄浦江的大文化与金融中心。据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透露,这座文化新地标有望成为艺术家的灵感圣殿,“我们将借助专业歌剧院的平台,尽早打造出一部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原创剧目。”
上海大歌剧院将作为专业的演出场馆和业务排练场所,以“国内顶尖、亚洲一流、世界知名”为目标,推进上海歌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整座场馆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7万平方米,建成后需具备接待世界优秀表演艺术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且能实现在不重复拆装台的情况下多台剧目的轮换演出,主要服务于歌剧、芭蕾舞剧的演出,兼顾歌剧情景音乐会。试想一下,当上海大歌剧院建成后,这里将储备《图兰朵》等共50部经典剧目,随时可以上台演出。
“对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发展,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布局,全市重大功能性的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和专业剧场等,在总量、规模、功能、空间布局等硬件指标,以及设施的运营管理、业态融合、内容原创和制作等软件内涵方面,都存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展望未来五年,胡明华表示,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将立足超大型城市的实际和特点,按照总量适度增长、布局合理优化、内涵不断充实和效能持续提升的要求,努力实现全市文化设施能效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氛围的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