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征南
“8年了,什么都看不见。是援青干部请来的上海专家把我眼睛治好了。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这么清楚地看东西。‘上海青’,‘瓜珍切’(藏语:谢谢),你们真是我们的‘格忠南巴’(藏语:贵人)。”当68岁的牧民才让揭开眼睛上的纱布,看到自己的老伴时,他一边笑一边流下了眼泪。两年来,由久治援青联络小组项平、樊卫东动员社会力量发起的“光明使者久治行”活动,已帮助52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复明。
“该感恩的是我们。地处三江源的果洛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果当地百姓充分利用,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即便面临极为艰苦的生存条件,也毅然选择为下游的经济发展做出‘绿色’牺牲,援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上海援青工作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长李峻说,“三年里,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意志品质,17名援青干部从高原干部身上学到了太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青藏高原精神的这‘五个特别’我们会一生铭记。”
大雪中,就着笑声啃干饼
“‘上海青’最让我们刮目相看的就是硬朗。之前,总感觉上海干部应该是文弱书生,没想到能像我们一样吃苦。冲这点,我把他们当兄弟。”果洛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发山告诉记者。果洛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年均气温为零下4℃。而且果洛地广人稀,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比11个上海还大。面对如此条件,“上海青”依旧坚持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他们连续坐几小时的车,翻越几座雪山是常事。到了基层,当地干部让他们先躺下休息。可他们哪愿躺下,纷纷捡起牛粪,拎起水壶,生火烧水。热水先给我们倒,热饭先给我们盛,晚上和我们一起挤土房子休息。”曹发山说。
“有件事最让我感动。去年11月,李峻带队下基层检查任务,连续10多天,他们走遍六县,雪路难行,他们围坐在路边草坡上啃着干饼,衣服上、头发上、嘴唇上沾满了白色的雪花,却仍然精神饱满,有说有笑。”
果洛州受援办专职副主任赵文军说,“那一刻,我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无所畏惧,无怨无悔。”
用乐观战胜困难,是高原人的秉性,这一点在“半个果洛人”———果洛州委副秘书长李国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他的声音始终中气十足,就连他的名字也被藏族同事改成了“扎西云登”,有“智慧大管家”之意。而他的笑容,永远挂在脸上。他说:“在果洛,我明白了个人之于团队的渺小。我年龄最大,释放笑容,有时甚至‘阿Q’下,‘倚老卖老’,才容易建立‘快乐小分队’。”
光脚的孩子走出大山踢比赛
在基层调研中,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援青干部的心中激起了一丝狠劲,他们只愿不留遗憾。
当玛沁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展子栋看到,在满是积水,泥泞不堪的土操场,穿鞋的、光脚的,几十个孩子在追逐着一个已经漏气的足球,这位上海汉子的心弦被这份纯真的热爱彻底打动。展子栋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化缘”,希望为玛沁争取一个50万元的足球场。他一个个足球俱乐部地跑,可对方觉得他在作秀,只是拿孩子来骗钱,大多予以回绝。直到有企业在他的鼓励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青海,立即被眼前孩子优秀的身体素质所吸引,答应出资支持。“走出大山去广州踢比赛,先是资格,再是路费和食宿费用的报销。他挨个求企业,嗓子都哑了。那一段时间,他基本上每天下班后都来关心出征的准备。”玛沁县教育局局长尼玛欧托说。
三年前,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辰超是最让当地干部担心的一个。“他年纪小,又特别瘦,看着像大学毕业生。别说工作,我们甚至担心他连生活都没法自理。而玛多条件又是六县中最差的,当地人嘴唇平时都发紫。”曹发山说,“没想到,现在‘年轻帅气,白发苍茫’的他,早已经独当一面。”而徐辰超的秘诀,就是向当地干部学习。“在群众的利益面前,他们不管生死,第一时间只想着不留遗憾。就在我身边,为了营救牧民才热家的牛群,有100多人次的党员干部冒严寒、蹚冰河,在海拔4300米、零下2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连续奋战两天。”徐辰超说,是果洛干部,让他学会了担当。
项目实现“当年建,当年成”的目标
在对当地干部的采访中,对上海干部的评价无一例外都包含一个词———严谨。
“平时,当地干部会和援青干部保持一致,遇到问题,他们积极帮‘上海青’沟通解决。”班玛县委常委、副县长乔惠锋说,“但在‘规矩’问题上,双方曾经产生分歧。”
甘德县委常委、副县长缪武告诉记者,起初,不少人觉得上海干部建章立制管项目太麻烦。
在果洛一个扶贫项目中,当地最初申报的方案是修建商铺,将租金发给贫困户。“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干部有了新的想法:20平方米的商铺月租金最多300元,要是同样的地皮上建起宾馆,一间房一天就有300元的收入,贫困户能获得更多的补助。”果洛州财政局副局长朱德兴说。
“我们也是为百姓好,希望上海干部网开一面。反正上海离果洛远,我们自己应变一下就行了。”赵文军说,“上海干部坚持,调整必须走程序。可高寒果洛一年只有6个月的建设周期,在我们这儿打报告太耗时间,我们等不起。不过,我们也没想到,上海干部办事一点也不拖沓,争取到最快的审批时间,重新变更了项目。”最终,项目实现“当年建,当年成”的目标。兴奋之余,当地干部也对“守规矩”有了更深的理解。
奉献之心装着小家大爱
从海拔4米的上海滩到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援青干部心中最放不下的还是千里之外的家人。在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了在“第二故乡”默默奉献的情怀。
三年里,果洛州发改委副主任王骏宏经历了最大的人生变故:他父亲中风,母亲患胃癌不幸病逝。为了援青大局,他强忍悲痛,坚持在高原上奋战,当地干部获悉后被深深感动,纷纷愿意做他在果洛的兄弟姐妹。
“孩子,别怪爸爸不定期‘失踪’……因为爸爸去做了很值得、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今年年初,达日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卫东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对妻儿充满思念和内疚、对果洛充满留恋与不舍的家书,感动了无数网友。如今,他即将交给儿子一张满意的答卷。
果洛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华庆对上海援青干部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上海干部的实干、坚韧和担当,深深地刻印在果洛的土地上。“六年了,先后两批共24名援青干部用实际行动融入果洛干群之中。和当地干群结成了深厚的同志情、兄弟情,彼此之间发挥合力,让果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未来的第三批上海援青干部,在果洛的扶贫、扶智上再出一把力。特别是新组建的专业技术队伍,果洛太需要他们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