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的《小布头奇遇记》当时定价为0.60元。
8月6日上午,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在北京去世。三天后,消息传开,多少儿童文学的热爱者惋惜,中国最会讲故事的“怪老头”去天堂讲“小布头”的奇遇了,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在一篇怀念文章里写道:“他是中国最好的童话作家,没有之一。小布头带给我们的欢乐,一生都温暖心头。”
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这段作者介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生动的“怪老头”肖像:他是一个痴迷书的人,很小就建成了自己的图书馆,为读者免费借阅多年。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喜欢钓鱼,喜欢汽车,70岁考取驾照。他是真正“讲故事的人”。
“开头儿,我是玩具。后来,我是礼物。坐在三轮车上,坐在黑屋子里,我是机器,后来,我又成了大白薯……”这本《小布头奇遇记》出版于1961年12月,50后、60后童年时读过,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里有过它,它又继续见证着00后和10后的成长。过去的50多年里,这本书不断再版,销量超过100万册,孙幼军生前曾亲自跑去出版社要求不要再加印了,但它的最新一版在去年书展期间上架,至今它被列在很多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假期必读书目里。在图书网站上能找到很多这样的留言:“‘小布头’的插图还是和记忆里一样,拿在手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30年过去了,我和孩子两代人,读的是同一本童书。”
“小布头”是一只用因陋就简的材料手工做成的布偶,在故事里,这个小娃娃是一件凝聚着爱的礼物。而这个故事本身,何尝不是作者带着温存的爱写出来的。孙幼军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外交学院教书,住在教工大院里,20多岁的他被大院里的小孩子们缠着讲故事,这些即兴小故事是后来“小布头”历险记的雏形,其实“小布头”里很多人物的名字,就取自那些大院孩子的真名。两年前,年迈的孙幼军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曾突发脑血栓,他不能很顺畅地交谈,当记者告诉他很多孩子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还是不能忘记小时候看过《小布头奇遇记》,他很感宽慰,含糊地说出:“这辈子唯一不太遗憾的,就是替孩子写了点童话。”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我现在就来讲讲他的奇遇,讲他遇到的许许多多新奇的好玩的事情……”这本畅销、长销了半个多世纪的童书,初稿是被出版社退稿的,当年完全是写作新手的孙幼军对出版已不抱太大希望时,书稿意外被送到著名出版人叶至善的手里。叶至善是叶圣陶的儿子,也是个眼光极精准的图书编辑,他认为简练、浅显又生动的《小布头奇遇记》是沙砾里淘到的金子,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把稿子给了当时在上五年级的女儿叶小沫看,叶小沫拿起稿子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后来的出版过程中,叶小沫一直扮演了“小读者代表”的角色,10万字的书配了大约180幅插图,插图里的人物造型很大程度是听取了她的意见。这么多年过去,2014年最新再版的《小布头奇遇记》,插图和版式仍是当年初版的旧样式,叶至善煞费苦心做出这样一本童书,从内容到形式细节,都经历过时间的磨蚀而全不褪色。
时过境迁,尽管能看出时代烙印,但是别扭的“小布头”是一点不过时的,今天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都曾在“小布头”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善良、胆小、自尊心强烈,是傲娇的“熊孩子”。当他从口袋缝里掉落,像任何没做好准备的孩子被抛向未知且广袤的世界,他被老鼠劫持、被老鹰啄、被大雪活埋,千难万难后,他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勇敢,手持利刃和世界短兵相接。这本诞生在1961年,没有任何特技和魔法包装的朴素的“中国制造”,讲述的是经典儿童文学里永恒的主题:成长。而且它何其简朴,只悠然从容地展开平淡日常中的成长,这份“平凡人的奇遇”结晶出的纯粹在时间的涤荡中更显珍贵。
文汇报记者 柳青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