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的蜀王金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藩王金宝实物。
不久前刚刚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4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17-2018年度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枚蜀王金宝。
三眼铳等火器,提供更多战场证据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四川省文物局的领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山市彭山区文物管理所,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开展了第二次考古发掘。本年度的工作于2017年12月26日开始围堰,2018年1月24日正式开始发掘,4月20日结束,前后历时近3个月,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
第二次考古发掘总计出水文物1200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枚蜀王金宝。据明史记载,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世子承袭王位,止授金册,传用金宝,也就是说,每个藩王府只有唯一一枚金宝,因此,金宝较金册显得更为稀少和珍贵。本次发掘出水的这枚金宝,虽然残损,但可清楚的辨识出印面的篆书蜀字,当来自蜀藩王府。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上一年度的发掘,出水直接与大西政权相关的文物上千件,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在此遭明朝参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传说中,上千艘满载金银财宝的船沉于江底。
第二次考古发掘,则发现了更多的铁刀、铁剑、铁叉等兵器,铁制篙头大量出水。此外,遗址内首次发现以三眼铳为代表的火器和金碗、银碗等容器。铭刻有四川地名的银锭和船钉大量出水,生活用品、金银首饰与去年相比独具特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志岩解释,出水的蜀王金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藩王金宝实物。此次考古发掘出水的大量兵器,尤其是火器的发现,为确认这一处古代战场遗址提供了更多证据。“双流银锭、绵竹银锭等诸多铭刻川内地名的银锭,为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范围提供了实物证据。而船钉的大量发现,为考古人员认识沉船地点提供了新线索。”
▲双流银锭、绵竹银锭、银碗,纯度95%以上。
折戟沉沙“金”未销,考古还需继续
本年度的考古工作以确认遗址性质、了解遗址范围和文物的分布规律、寻找战争遗物遗迹,尤其是与沉船相关的遗物、发现更多遗物种类为目的,开展相关调查和发掘工作。考古调查分为陆地调查和水面探测,二者结合,初步将遗址划分为大码头、望江台、巫店子和大石包四个区域。围堰的总长度约为1000米,宽度约为130米,长宽均超过了2017年。考古工作人员分别在望江台和巫店子两个区域内开展了考古发掘。经考古发掘证实,围堰范围内均有文物出水。
本年度考古发掘更加重视科技应用。考古探测方面强调多源数据、多种方法相结合,以磁法和激发极化法进行直接探测,以电阻率法和两栖雷达进行间接探测,然后对探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解译。信息提取方面强调多维数据的采集,对发掘区域和出水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高精度纹理信息。通过对三维点云数据和影像的处理,实现多维海量数据的互动,研发可视化程序。
▲船钉、箭镞。
对于未来,领队刘志岩表示,本年度的考古发掘确认了遗址的性质,在遗址范围和文物分布规律的寻找方面有所突破,但限于遗址的特殊埋藏环境和现有技术等主客观条件,还需继续的工作。
曾有专家点评说,江口遗址面积较大,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等级较高,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明代中晚期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最直接的反映。遗址的形成,可能与文献中记载的大西军领袖张献忠与明代参将杨展“江口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发现为研究张献忠大西军征战历史、政权 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解决明史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金耳环、金手镯、金碗。
文:本报记者 付鑫鑫
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编辑制作:付鑫鑫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