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炉是以前农村煤油灯的灯芯罩组合而成,图中的香薰盒竟然是农村做糕点的模子“易安”而成 。
一件完整的南宋瓷器,多半是“价值连城”,但若是破了碎了,便毫无价值了。可在沈建国眼中,它们仍是宝物。他把这些文化碎片带回家,用心读取它们的内涵,不断揣摩着琢磨着,终于重新发现了它们的生命价值。在他的“摆弄”下,这些“死物”“涅槃重生”了,有了灵动的生命。还有那老旧的煤油灯、糕点的模子、窗棂的底座、甚至牛拉的套和骑马的脚蹬等等,这些旧时不登大雅之堂的生产、生活用具,在他的手中也成了书房中的“雅物”,或熏炉、或笔架、或吊灯、或插花器......沈建国说,这就是他的“易安技艺”。
▲茶罐。一件康熙青花四系茶壶,失盖。该茶壶白地青花,青花发色明净艳丽,艳而不俗,开光内绘莲花童子,四系为虎头。此茶壶属文物,不宜修修补补。在创作时采用装饰手法,掩饰残损之处。用锡做了一个盖子,同时给残损的嘴壶加了一个小套子。在盖子与小套子之间加了一根银链子,相互衔接,彼此呼应。该茶壶残器装饰后可作茶罐使用。
何谓“易安技艺”?“易者,改变也;安者,安排、安放也”。沈建国说,在室内环境中,将历史遗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实体,进行艺术性的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和安放,从而演绎出新的艺术生命,达到可赏、可用、可玩、可藏的目的,便是“易安技艺”。
沈建国出生于50年代,是地道的杭州本地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如今是浙江省收藏协会顾问。与其他收藏家不同,他收藏的物品不是高价的老物件,而是从街头巷尾廉价“淘来”的残品或无人问津的民间旧物。
▲残缺的瓷塔顶,配上紫砂烧制的“城门”成了雄壮的“天下第一关”城楼上插上一支清香也,烟雾缭绕别有一番情趣。
▲农村窗棂的底座配上一个马的脚蹬再加个碟子成了一个书房摆件或灯盏,或香薰炉。
在吴山通宝城沈建国工作室见到他时,他正在“摆弄”一个“残缺”的灯具。“这个灯罩是南宋龙泉窑的花瓶,我见到它时已经是一片片残瓷片,淘回家后我把它们拼接成了一个圆形短颈的残破花瓶。这个残品怎么利用?再三考虑后,我把瓶颈残缺部分套上一个白玉手镯,顶上再加上一个乳白色的琉璃罩,在瓶底点上蜡烛,烛光从花瓶残缺处闪出,轻柔恬淡,古韵悠然。”沈建国说,每一件老物件都有历史的印记,背后都有它独有的故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物件或残缺或退出现代生活,如何留住这些老物件,让它重新走进现代生活,这就是“易安技艺”的价值所在。
“世间万物,与时俱化”。沈建国从庄子的这句话中得到灵感,他认为,老物件与新生活的结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化”。对过去流传下来的老物件进行艺术性选择、利用,令其焕发新的生命,融入现代人的新生活,有人称之为“再生文化”,有人说是“变废为宝”,而沈建国提炼总结为“易安技艺”。
▲“轩辕之灯”是有一个清代铜摇铃、一个清代铜马镫子、一件民国龙头手杖、一件民国小铜灯盏、一件清代房屋上的莲花雕件,组合而成。
易安技艺与传统的“老改件”工艺相似,也有不同:老改件侧重于“改”,而易安技艺是在易中出新、在安里升华,“易”“安”并重,变易的作品在安置中光彩焕发,呈现出艺术之美。他的作品“轩辕之灯”就是这么来的。五个物件,一个清代铜摇铃、一个清代铜马镫子、一件民国龙头手杖、一件民国小铜灯盏、一件清代房屋上的莲花雕件,沈建国组合装配为一件“轩辕之灯”,通体呈古铜色,置于文房中,古意盎然,美轮美奂,倘若在马磴子内设一小炉,又立马变身为一件悬挂式香薰。
▲古代破损的油灯底座插上鲜艳的花朵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件艺术品。
▲香罐。一个民国小珠山八友陈华珍制作的桃花美女罐,因失盖成为残器。该罐白釉滋润,粉彩艳丽,画工精美。用葫芦做了一个盖将其配上,并用一个民国时的竹篓作为器座。搭配组合后,整体器物呈葫芦状,上下呼应,对比强烈,气韵生动。
农村称粮的斗和牛拉车的套在他的“易安”中成了吊篮盆景;古代破损的油灯底座插上红白两束牡丹成了娇艳显眼的花瓶;熏炉是以前农村煤油灯的灯芯罩;南宋残缺的茶杯盖+银手镯成为烟熏炉……,在沈建国工作室里,这些作品经过“易安”的奇思妙想,围绕书道、茶道、香道、花道,变为了花瓶、香罐、茶罐、笔洗、香薰、花插、文房小摆设,化为了可赏玩可珍藏可利用的艺术之作。在这里你会真正领悟到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沈建国作品今日始在西子湖畔“听雨楼美术馆“展出。
作者: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图:刘海波
编辑制作: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