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4日获悉,自2000年开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岷江上游地区调查发现了上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基本明晰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建立初步的文化发展演变序列。其中,营盘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纳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名单。
▲营盘山石棺葬墓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营盘山遗址考古现场领队陈剑介绍,2017年11月1日到11月16日是联合考古队第六次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
营盘山遗址,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东南岸的三级阶地上,距今约5300年至4600年,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址。同时,该遗址也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丰富的遗址,是江源文明及古蜀文明发源地的核心所在。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距离茂县不远的营盘山遗址基本完好无损,仅北端边坡上有局部区域出现轻微滑坡。“我们不得不赞叹,岷江上游史前先民选择定居地的慎重和科学性。”陈剑说,包括营盘山、波西、姜维城、下关子等龙门山地区的重要史前遗址,均错开了3条断裂带。
同时,营盘山遗址的先民还对川西黄土加以利用,除了生产陶器,还用来生产粟这一北方旱作植物。此外,营盘山遗址还出土了不少果核残块,有桃树、梅子树、杏树的种子,足以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这一带水果飘香。
▲营盘山石棺葬出土陶器。
本次调查勘探中,营盘山12座石棺葬共出土陶、青铜器130多件,随葬陶器分为实用器和冥器两类。实用器包括双耳罐、单耳罐、罐、豆,冥器有长颈小罐、小杯,且大多成对。还有,铜泡、铜牌饰、陶纺轮等物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单耳罐中,发现有羊骨、白石块。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出土陶、石器等,陶器从陶质陶色来看, 以夹砂褐陶、 泥质褐陶、 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器多夹粗大的片岩颗粒和白色石英砂颗粒 ,纹饰以绳纹和附加堆纹最多。彩陶多为红陶黑彩,数量较少。石器包括打制的砍砸器、石杵、石球和磨制的穿孔石刀、石凿等。
本次考古发掘,还发现3座成组分布、保存较好的大型石棺葬,出土陶器、青铜器上百件,有2座带有2道头厢,1座带有3道头厢。所谓“头厢”,是隐藏于石棺头部位置的“收纳盒”,存放着随葬品。专家介绍,目前看来,等级越高的墓葬,头厢越多。这是营盘山石棺葬墓地首次发现带有3道头厢的石棺葬,也是岷江上游地区继牟托一号墓之后考古发现的第二座带有3道头厢的石棺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除河蚌等穿孔文物,还有一枚来自南海的海贝。数千年前,海贝如何来到蜀地?这给考古工作者留下了谜团。
▲考古工作者正在整理出土文物。
文:本报记者 付鑫鑫
图: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编辑制作:付鑫鑫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