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沿着蜿蜒流淌的寻乌河,“寻访小平小道 见证改革巨变 开启新的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来到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现场,远处望去,一排排油茶树舒展绿叶迎风摇摆,混合草长得郁郁葱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满目疮痍的废弃稀土矿山。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稀土资源,是远近闻名的“稀土王国”,这里一时间成为争相开采的对象,一车车装有稀土的卡车从颠簸的小路上相继离开,带走了资源,同时也留下了植被破坏、水质氨氮超标、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从1975年至2008年,在经历过度开采的重创之后,这里又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方沙漠。
2008年,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正式封山,停止稀土开采。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改变生态被破坏的现状。直到2016年12月,我国提出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试点,赣州市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进行申报,寻乌县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也由此正式开始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以废弃矿区为切入点开展综合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改造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努力打造治理样板。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寻乌县坚持把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作为首要前提,不仅实行高标准规划、高规格推进、高标准考核、还坚持全景式策划、全员性参与、全要素保障,攥指成拳,构建“抱团攻坚”与“十指弹琴”协调统一的治理格局。
经过山水林田湖修复工程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植被覆盖率已达80%(央广网记者 高寒露 摄)
自2017年6月开始,在“科学化”的治理模式下,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努力,废弃矿山的面貌逐渐消失,青草绿树逐渐覆盖了贫瘠的土地。据了解,以前的矿区内多为裸地,植物分布零散,植被种类较少,主要为芒萁、芒草、黑莎草,植被覆盖率为10.2%,生态植被严重蜕化,而在试点项目启动后,为确保植被数量有“增多”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升”,一方面加强土壤改良、土地复垦力度,使土壤质地基本满足绝大多数植物生长条件;另一方面对每个平面、坡面采取种子撒播、苗木移栽的方式进行植被复种。通过对不同植被进行调查,可知治理范围内总体植被覆盖率已由10.2%提升至80%,植物品种由原来的3-6种增加到100余种,复绿效果较显著。
解决了植被覆盖率问题,柯树塘又马上投身水域的治理。针对传统惯有的治山、造林、净水、护田各域分治的矿山治理模式,柯树塘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形成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新模式,通过采取矿山地形整治、建挡土墙、截排水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等措施,矿区内整体水土流失量由359m3降至32.3m3,控制率达到91%,地表、边坡未出现大型沟壑或崩岗现象,全面消除了大型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通过采用高压旋喷桩、建设梯级人工湿地、乔灌草相结合、针阔相间等工程和生物措施,Ⅱ标段溪流氨氮含量由251mg/L降低到25.7mg/L,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入河水质大大改善。
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民生问题也不能落下。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和改造,增加工业用地7000亩,寻乌石排工业园区已吸引洛锡实业、埃尔集团、莫可铸造等30余家通用设备企业落户,总投资近130亿元,为社会提供了4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矿区附近乃至县城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变“矿区”为“园区”;通过引进光伏企业,在石排村荒漠区引进诺通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0兆瓦、年发电量0.1007亿千瓦时,在上甲村荒漠区引进爱康光伏电站,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量0.2868亿千瓦时,实现变“荒漠”为“财富”。此外,综合开发治理矿区周边土地2824亩,发展油茶种植1236亩,实现变“沙”为“油”,探索出一条适合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模式。
保留在青山上的矿山遗迹——“石蛋”(央广网记者 高寒露 摄)
当山水林田湖办公室主任林佛招为记者讲解“科学化”的治理模式时,远处青山中若隐若现的大型石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些是保留下来的矿山遗迹,被当地人们亲切的称为“石蛋”。这些“石蛋”的成分为花岗岩,经风化后变为土,就是稀土的来源。目前现存的“石蛋”有一万个左右,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编号,今后还将对一些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重要岩石起名,以供研究使用。如今,寻乌已经决定不再开山挖矿,要把珍贵的矿产资源和绿水青山一起留给后世子孙,真正做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唯有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