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模特走秀
【导读】一根扁担靠在墙上,挨着扁担的是一个硕大的黑布包和一双千层底老布鞋。“这就是改革开放初,织里人走南闯北发家致富的标配‘法宝’,后来总结为‘一根扁担两个包,一双布鞋全国跑’。”中国童装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陈列柜一角娓娓道来。该馆位于织里中国童装城四楼,是唯一的国家级童装主题博物馆。
织里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南岸。据介绍,早在2000年前,织里人就擅长种植黄麻,纺织业发达,织里便因此得名,史料中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有传说称,南宋皇帝赵构南渡时曾在织里一村庄借住一晚,整晚听着轧轧之声,便命名此村为轧村。
改革开放40年间,织里从一座“穷乡僻壤”的小镇,到年产13亿件童装,占据中国童装市场50%份额,销售近500亿元的“中国童装之都”,勤劳朴实的织里人也完成了从“农民创业”,到大刀阔斧办市场的“产业创新”,再到如今“产城融合,和谐发展”的壮举,织就了一幅改革开放的“织里样本”。
繁华的织里镇财富广场
小肚兜奠定大产业
因“先天”条件制约,织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穷乡”。织里人凭着勤劳奋斗,闯出了自己的“童装王国”。
行走在织里镇吴兴大道,两旁店铺林立,大大小小招牌上写着“童装”“辅料”“布业”“纺织”等字样,车来车往和穿梭其中的“快递小哥”,眼前的场景都印证了“童装之都”的繁华与荣耀。“织里是浙北地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市场化程度最为发达、经济增长最为快速、人民生活最为富有的地区之一。”织里镇党委副书记盛舸,脱口而出一连串“最”,底气十足。
濮新泉是这些“最”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之一。这位湖州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6岁从田坂里洗脚上岸,以6台缝纫机起家,凭着勤劳奋斗,闯出了自己的“童装王国”。濮新泉告诉记者,上世纪 70年代末,由于人口增长、人均耕地短缺,农业生产连年衰萎,一年粮食只够半年吃,织里因而成为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穷乡”。无奈的织里人重新操起织造手艺,纺织、刺绣、缝纫,生产床罩、枕套等织品。晚上纺织白天卖,老婆纺织老公卖,赚取利润养家糊口。“那时,一根扁担挑起两个包,没有目的地、没有终点,什么时候卖完,什么时候回家。”
走出去的织里人淘回第一桶金,许多人成为“万元户”,也带动更多织里人走上这条致富路。至上世纪80年代初,经营户已达数千户,销售踪迹远达东北三省。但随后,织里受到打击——当其他城市的进口绣花机开动后,家庭缝纫机无论从产量、质量、工艺上均无法与之相比,织里的床套、枕套突然没有了销量。聪明的织里人在苦恼中发现,枕套没人买了,儿童肚兜却依旧畅销。至此,织里正式进军童装产业,并很快享誉全国。1989年,织里工商所投资230万元建成 “织里轻纺绣品市场”,织里童装第一次有了专门的有形市场。
上世纪90年代,织里迈入发展快速道。1992年8月,湖州市批准成立织里经济开放区。1995年,织里镇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批准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这两个重大的改革举措,掀起了织里创业的第二波浪潮。1997年,紧靠318国道建立的“中国织里童装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织里童装”区域品牌开始在全国童装市场叫响,2002年织里镇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童装名镇”。2017年,织里童装企业已达3.6万多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童装基地。城乡居民收入亦创新高,分别达到60718元和36998元。
童装小T台引领时尚潮流(新华社发)
小T台引领大潮流
服装加工“低门槛”带来的是“低小散”,但如今,织里强大的设计研发让“童装之都”成为“时尚之都”。
织里童装设计中心内,小模特们正在走秀,这是一家企业举办的冬装发布会。“别看我们这个T台小,却是新品发布的主战场,每年几百场童装秀在此举办,说其引领童装潮流亦不为过。”设计中心主任叶芳萍对小小T台非常看重,因为织里的小模特不仅好看而且专业,最小的只有3岁,童装模特成为织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童装设计中心成立于2013年,由织里投资2000万元打造而成,它令织里童装有了跳跃式的发展。设计师胡丽琼原来是织里童装厂的普通员工,而今开起了设计工作室。
“原来织里的模式是‘现抄现做现卖’,现在我们卖的是创意、设计。”胡丽琼说,只要有灵感,设计师可以马上通过3D排版设计,大体感知效果,如果可行就能在打样间做出一个样品,最后在隔壁的走秀台,通过每周10多场的小模特走秀展示。而织里中国童装城也因此面貌一新,除了传统的面料交易、辅料采购,还兼具设计、打样、展示、营销拍摄为一体。
“现在织里童装主要在‘微笑曲线’两端,也就是在设计和销售上做文章。”叶芳萍表示,设计中心已经汇聚了近20个工作室,常驻设计师240人,服务全镇3000多家童装企业,去年设计开发的童装款式多达1.5万件。每天,都有新的童装款式被当场买走,有的成为当季热销品类。“2017年9月,第四届中国·织里全国童装设计大赛收到海内外上千件参赛作品,参与进来的国内外设计师越来越多,说明织里童装设计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叶芳萍说。
“整片的小作坊,一群群工人在操作台上缝制衣物,这是昨天的织里。”濮新泉说,品牌化经营后,企业同款童装的利润率至少提升40%。“一线工人减少了,设计团队扩大了;车间劳动减少了,网上营销增加了。”在今童王园区内,有一片专业童装摄影场地,卧室、运动场、火车站、咖啡厅所有生活场景一应俱全,每到傍晚,都会迎来一波拍摄高峰。
2016年开始,织里镇联合13个外地商会,合作异地办园。这些加工生产基地多向安徽的宣城和安庆、江苏的宿迁等地区转移,童装外发加工企业达4000余家,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为织里换来腾笼换鸟的宝贵空间。“留下来的,一步步走向高端。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推动工艺、设备、产品升级。”盛舸介绍,镇上50多家试点企业引入打版、裁剪、吊挂等成套自动化设备,今童王、布衣草人等13家童装试点企业,投资1.8亿元完成“机器换人”。生产线上人少了,从事电商、设计的人多了,后者目前已达数万人,是2012年的十几倍。
1983年,织里工商所在沿河老街用玻璃钢瓦搭建了36个简易棚,开创了织里第一代市场
小网格实现大治理
随着童装产业发展,织里人口从10万人猛增到45万人,政府管理能力明显不足,被戏称为“小马拉大车”。
吕某、孙某在生产车间劳作时,一时未忍住烟瘾,被“智慧消防”系统发现,受到拘留两日的惩罚,罪名是涉嫌在具有火灾危险场所吸烟。这过于严苛吗?织里人可不这么认为。2006年的两把大火给织里人带来刻骨铭心之痛,也给织里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变革。
“当时的童装企业大多是一楼店铺、二楼厂房、三楼宿舍的‘三合一’作坊式生产,生产、生活、仓库混为一体,火灾发生无处逃生。”盛舸说,这次事件使织里童装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织里镇联手国家和省级消防部门专家,经过上百次试验和不断验证,最终创造性地让住宿和生产实现水平隔离,并在楼房外部修建消防连廊和逃生梯,解决了这种厂房带来的火灾隐患。既保住童装产业又解决消防隐患,织里的这套方案也被写入200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随着童装产业迅猛发展,人口急速增长,社会治理压力陡然上升:45万人口的特大镇,编制内干部不到200人,社会治理力量捉襟见肘。当时书记、镇长的办公室号称“专家门诊”,有时一天要接待十几批群众,主要涉及拆迁、企业纠纷等。政府部门被戏称为“小马拉大车”。
织里人探索用改革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2014年1月,织里镇创新建立4个二级街道、2个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又下设17个社区、34个行政村并赋予相应的职能权限。609名乡镇工作人员下沉到每个街道社区,社区有了更强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前,织里已在17个社区建立了343个‘全科网格’,将综治、安监、消防、社会治安辅助、行政执法、组织、人力社保、市场监管、卫健等原先各自为政的网格整合成一张网。”盛舸介绍,每个“全科网格”都配备了1名网格长、1名网格警长、1名执法人员和2名兼职网格员。每个网格员都是“全能”巡查员,巡查中无论是发现卫生、安全、治安等问题都能及时处理及反馈,真正做到“一肩挑”。实行“全科网格”化后,2017年织里镇未发生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的安全责任事故。
“简政放权,也是织里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重要改革措施。”盛舸介绍,原先需要市区审批的事项,如今大部分在乡镇、街道或电脑、手机上操作就可直接办理。在4500平方米的织里镇行政服务中心,23个部门入驻的69个服务窗口秩序井然。
织里企业使用全自动智能吊挂系统生产童装(新华社发)
小团队化解大难题
除了管理体制的改革,织里还提出“共享共治”,让新织里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大姐,我们拿不到工资,没钱回家,你能不能帮帮我们?”2017年年底,一家童装企业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企业主一夜间人间蒸发,20多名工人的40多万元工资没了着落,眼看就要到春节了,工人们向有“侠义”之名的“平安大姐”求助。大姐们二话不说,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企业主的母亲,告诉她欠薪将给儿子带来的种种恶果。母亲思想松动后,她们又帮着联系买家处置设备和车辆,凑出部分钱款,并向工人担保不足部分年后付清。整整忙活15个小时之后,工人们满意走了,却有几位大姐病倒。最终,该企业主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由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受到了从轻处罚。
“平安大姐”创办人徐维丽是辽宁人,2003年来织里创业,因性情耿直、热心公益,在织里女企业家中颇受欢迎。2015年底,一群姐妹聚会,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爱帮人,不如成立个工作室,就叫“平安大姐”,并推举徐维丽为牵头人。随后,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最终组成了一支特殊的调解团队:24位来自全国13个省的“老板娘”组成的“平安大姐”工作室。
工友之间有矛盾,她们出面协调;本地人与外地人起了冲突,她们负责调停;政府政策须贯彻,她们来宣传引导。两年多来,“平安大姐”已为新居民调解各类纠纷358起,且没有一起被起诉。去年,她们还组建了“安姐实业有限公司”,所得利润全都用于公益活动。
“帮助群众快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和矛盾纠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织里镇开启的社会治理改革中,政府并非‘单打独斗’,而是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共享共治’。”织里镇党委书记宁云认为,除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强化新织里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2014年开始,织里镇积极打造了“一个多元矛盾纠纷调委会+2个调解中心+6个二级街道调委会+51个村居调委会+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层次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网络。如今在织里,“平安大姐”“王金法广播”“平安公益联盟”和13个异地商会等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2017年织里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7%,多方力量共治效果已经显现,新老织里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也不断提升。”宁云说。
作者:蒋萍 刘海波 未署名图片均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叶志明 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