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池遗址车马祭祀坑——长方形竖穴深坑。
记者近日从2018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上获悉,2018年度,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池遗址布局、内涵、年代和属性,2018年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总结之前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遗址位于中山梁南部的49座祭祀坑进行了发掘,同时对东山梁的一处道路遗迹进行了局部发掘,共发掘1000平方米,发掘的49座祭祀坑中,含47座车马坑、2座三牲“献食”祭祀坑。此外,出土玉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等454件(组),以玉人、玉璜、玉琮、车马器和部分铁器为主。
▲血池遗址“三牲”祭祀坑。
据通报,发掘出的这些车马祭祀坑以长方形竖穴深坑、窄长形竖穴坑和长方形竖穴洞室坑为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研究员在所作的《2018年度陕西田野考古工作综述》报告中说,“雍山血池秦汉祭祀,是第一处从考古学上究明的秦汉时期皇家祭天遗址,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祭天遗迹’!”
▲血池遗址车马祭祀坑——长方形竖穴洞室坑。
“在距雍城遗址约48公里的宝鸡市吴山祭祀遗址,去年对遗址中部台地的8座祭祀坑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计800平方米。祭祀坑内均为四马一车,马身佩有马衔、马镖等青铜马具,与身后的马车处于驾乘状态。坑中发现了农具铁鍤和祭祀用的男女玉人、玉琮等。铁锸的发现暗示着吴山祭祀遗址或许与祭祀炎帝有关!”
▲血池遗址车马祭祀坑。
目前,考古调查血池及周边祭祀遗址区域30平方千米,勘探161.6万平方米,发掘血池遗址1000平方米。再次获得中国田野考古最高奖——“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一等奖;吴山祭祀遗址共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06处,确认遗址面积8万平方米。基本可以确认,该遗址与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的内涵相同,年代比血池略早。
血池遗址可能是刘邦在雍城郊外设立的祭祀固定场所“北畤”
秦汉“皇家祭天台”——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位于宝鸡市凤翔县城西北的柳林镇血池村,东南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遗址总面积470万平方米,2016年,经过先期发掘,共确认各类建筑、场地、道路、祭祀坑等相关遗迹3200余处,在各类祭祀坑中出土专门用于祭祀器物2109件(组)。考古人初步判断,血池遗址可能为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雍城郊外原“秦畤”基础上设立的国家最高等级、专门用于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固定场所——北畤。
▲血池遗址发掘区域。
据最新通报,通过近三年来的大规模调查勘探和选择性发掘,已确定血池遗址系目前我国秦汉时期“祭天”遗址中,与文献记载完全对应,由选址与地貌关系、坛场、祭祀坑、建筑、道路、外环沟及本体以外的相关设施所构成的完整“雍畤”文化遗存。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对于深化秦汉礼制、秦汉政治、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血池遗址航拍图(西北—东南)。
▲血池遗址航拍图(俯拍)。
从发掘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观察,多为外饰竖直粗绳纹,内壁布纹的筒瓦,外饰斜向粗绳纹,内素面的板瓦,回纹铺地砖等典型的西汉时期建筑材料,有部分建筑材料显现出战国晚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血池遗址的性质、年代问题。发掘出土的“上畤”、“下祠”、“上”等陶文,为“秦四畤”和“汉五畤”之间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新发掘出的道路宽3.5—3.8米,是从山下登临山顶祭祀坛场的主通道。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血池遗址发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血池遗址发掘现场。
据了解,在发掘的同时,同步展开了调查与勘探工作,全面完成了血池遗址本体范围内的勘探任务,明确了该遗址470万平方米总体布局范围内各功能区的内涵和属性,为下一步对遗址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了详实依据。此外,通过对血池周边区域的调查勘探,以及在灵山南坡、“列王坟”等地的发现资料,为下一步探寻“吴阳下畤”、雍畤祭祀场地与京城之间“通权火”礼仪提供了文献以外的实景参考。
血池遗址祭天用的马匹都是挑选出的“幼年弱马”
“血池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秦人在祭祀时使用了大量的马匹,但为了节约资源、保护战备实力,这些祭马都是经过挑选的幼年弱马。”血池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研究员田亚岐介绍,祭祀选用幼年弱马,似考虑保存强健马匹以满足实用需求,而以小马弱马满足祭祀用途,符合秦人注重实用的原则。
▲血池遗址祭牲种属。
▲血池遗址、北斗坊祭牲种属。
▲血池、吴山遗址祭牲种属。
近年来,实验室考古对该遗址出土的祭祀用的马、牛、羊动物标本,进行了相关DNA、测年、性别、口齿年龄和毛色等标本的数据收集和检测分析。《史记·封禅书》记载,雍畤祭祀用“驹”与“犊羔” ,而血池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用作祭品的大量马骨,经检测确实属于6至9个月大的幼年马。
田亚岐表示:“科技考古工作者还从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记述的衔接方面做了系列研究,从马的体质病态学角度观察,检测结果说明,这些马当时可能真的是经‘相马’之后,有意挑选出来的幼年弱马。相马最好的时间就是马匹6至9个月大时,这说明秦人当时已经懂得用不符合良马标准的幼年马做祭品,既可以节约饲养成本,也可保存强健马匹以满足战备需求。这种选择体现的智慧,特别符合秦人注重实用的原则。”
此外,通过对马骨进行的动物锶同位素、食性的检测分析,证明这些祭祀的幼年弱马并非一个血统,来自四面八方,也证明了文献所记当时国家举行隆重祭祀活动时,由各地提供助祭物资的情景。这一新成果为研究秦代的祭祀礼仪和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线索。
另一处吴山祭祀遗址,可能是“吴阳下畤”
2018年下半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与凤翔血池遗址遥遥相望的吴山祭祀遗址进行了发掘,基本可以确认该遗址与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内涵相同,年代较血池略早。
▲吴山遗址发掘区俯拍。
截至目前,已确认该遗址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发掘出的8座祭祀坑,形制完全一致,全部为近似方形的车马祭祀坑。每座祭祀坑长约4.3,宽约3.8—4.0米,深度0.3—2.8米不等。坑内均为四马一车,马骨保存相对完整。马身佩有马衔、马镖等青铜马具,与身后的马车处于驾乘状态。在祭祀坑中发现了农具——铁鍤和祭祀用的男女玉人、玉琮等级别较高的器物,以及配套用的青铜车軎、马饰、马镳、马衔、箭镞等车马器。
▲出土的玉人。
▲吴山遗址祭祀坑。
▲吴山遗址出土的铁锸。
▲吴山遗址出土的玉人。
▲吴山遗址出土的玉琮。
铁锸出现在祭祀坑中,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农具,而是与玉器、车马同属祭品。这对判断吴山祭祀遗址的性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专家称,铁锸的发现暗示着吴山祭祀遗址或许与祭祀炎帝有关。
文献记载,在吴山附近,有祭祀黄帝的“吴阳上畤”和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而炎帝自古以来被人们尊称为“农神”祭祀,铁锸农具作为特殊祭品在每个祭祀坑出现,可以推断吴山遗址可能是“吴阳下畤”。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盛行祭祀“五帝”,在都城雍城四周修建了“密畤”、“鄜畤”、“下畤”和“上畤',称之为“秦雍四畤”。汉高祖刘邦登基时,在秦雍四畤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北畤”,称之为“汉雍五畤”。
考古专家称,根据考古发掘血池、吴山两个遗址的特点,不仅为寻找其余三个畤提供了线索,扩充了对汉雍五畤的研究,也对秦汉国家祭祀礼仪发展脉络有了清晰认识,对研究国家祭祀制度、中华文化整合发展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的古今之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国的祭天文化是源于中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意识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但伴随着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坚持不懈地对宇宙的探索和天文观测。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更突出天的理念,祭天即是祭地、祭人,祈望天、地、人在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中和谐共生。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
编辑:韩宏
责任编辑:朱 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