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晚了,求夸” ——“那说明你上升空间很大,前途无量”、“说明你睡眠充足,身体健康”;“今天单车丢了心情不好,求夸”——“在找单车的同时来回跑你已经在锻炼身体了”……一旦不开心,随便发句话,都会有人夸你。近期,一种以互相“夸夸”的微信群风靡各大院校,成为学生们的新宠,“夸夸”群的源头则是在浙江大学。
无论坐错车忘带伞还是学习遇难题,都能被夸
乘车坐反了方向,雨天丢了伞,学习遇到了难题,出门摔了一跤……,一桩桩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间惨剧”,经过浙大“夸夸群”群友们别出心裁的赞美瞬间变得温暖而被治愈。2月28日晚,浙大夸夸群创立,短短两天内,便加满了一个500人微信群。目前,浙大夸夸群上线半月已有6个分群,群成员将近3000人,每个群的活跃度都能在几分钟内达到“99+”。同时,每天都有新成员被自己的同学、朋友邀请进群,群内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一个社交微信群何以迅速流行于校园?浙大大四同学小张一句话概括:“温暖,贴近生活,接地气”。临近毕业的小张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两大压力,正是需要关心和鼓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失意时,找朋友吐槽、倾诉这种传统的解压在现如今快节奏时代‘费时费力’,有时还会尴尬。”小张说,在群里吐个槽,立刻会有人来夸你甚至给你打气,这种方式很好。“前几天,写毕业论文遇到了困难,我在群里抱怨了一句‘不想写毕业论文,求夸,’,立刻群里同学回复‘不为了毕业而写毕业论文,等到真正想写的时候再写,精益求精,吾辈之楷模’。”小张说,看到同学们纷纷留言觉得很暖心,感觉到不孤单甚至被人重视,心情很快调节好了继续“战斗”。
“夸夸群”的诞生,源于浙大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苏嘉琦一个突如其来的脑洞。“我们在‘嘻哈群’里水群,有个群友发了一个豆瓣互相表扬小组的链接,大家都很有兴趣。”于是,苏嘉琦便在二月底饶有兴致地建了一个群,取名“夸夸群”,群内唯一规则是:一旦求夸信息发布,所有人必须极尽夸奖之词。正因如此,“夸夸群”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都很大,大家需要一个能获得鼓励与信心的地方。”苏嘉琦说,在夸夸群里获取陌生同学的安慰,既不会产生心理负担,也给了情绪一个安身之地。
“我们计划打造一个以‘夸夸’功能为主打的高校交流圈,以流量带动功能,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能为大家带来温暖的虚拟社区。” 苏嘉琦表示,目前,她与工业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组成了“夸夸群”运营团队在全国推广,目前已经在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落地生根。谈起项目的未来规划,苏嘉琦充满憧憬。
专家: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
短短几日,浙大“夸夸群”迅速燃爆成为校园一道风景,并且迅速蔓延至国内各大高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且成员纷纷达到了上限。在复旦大学的“夸夸群”内,一位学生说:“勤勤恳恳做个认真的码农,学了一下午习,求夸。”立刻有群友夸赞:“我想你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了,夸。”
“夸夸群”一经走红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举手想进群”,表示这一行为“非常可爱”。但也有网友认为不妥:“道路千万条,努力第一条,网络上互夸,娱乐一下也就罢了,要得到真正的点赞与自信,还靠现实中的积极向上。没有闪光点被人夸出闪光点,那是自欺欺人,也会被误导方向”。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每一个人除去身份以外,都希望被夸、被鼓励,这是一种对自己价值感的认可,是所有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心理专家陈志林表示,夸夸群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是对压力的一种排解方式,有一定积极作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杨宏飞副教授表示,夸夸群的表现是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同学们能用积极思维看事情,这是个值得肯定的优点。不过他也提醒大家,在夸夸群里夸奖他人要注意真诚合理、适度适量,否则容易产生成瘾或成人依恋等问题。
作者: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