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者从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获悉,重新编制后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在西湖博物馆(南山路89号)进行社会公示,为期一周。重新编制后的总体规划最大变化体现在景区道路交通和游赏规划。
在规划中,西湖景区内部道路将分为三种功能,包括公交慢行专用路、景区支路及干路。其中,北山路、杨公堤、南山路(杨公提-玉皇山路)、孤山路将成为景区公交慢行专用路,也就是说,以后这些路段将只能通行景区内部公交或慢行。
总体规划是景区保护和管理的法定依据,也是指导具体建设行为的指导性文件。目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正在实施的是2005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此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于2014年委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对这份即将到期的规划进行了评估,认为杭州西湖景区的总体规划必须进行重新编制,并通过规划重点解决在居民社会、产业、交通、土地等方面的问题。杭州西湖景区是典型的“城市型风景区”,较之其他风景区所面临的资源保护、综合管理、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也更为复杂。
本轮《总规》由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编制,为与杭州市正在开展编制工作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相衔接,本轮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规划为2021-2025年,远期规划为2025-2035年,规划目的在于加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编者注: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前我国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庐山和五台山。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本轮总体规划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亮点:
一是协调杭州西湖风景区和城市的发展关系,实现景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景交融的慢行公共空间。依托地铁大环线,通过设置入口换乘中心、限制机动交通进入,鼓励慢行。
在景区东部,提升商业街区的空间品质;在景区北部,构建主客共享的宜人社区;在景区南部,落实风景区的拥江发展,真正实现风景区对城市的辐射。
二是紧密结合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不仅仅是风景名胜区,更是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本轮总体规划紧密结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文本》中对西湖风景区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真正落实西湖作为世界遗产地,在保护规划、游赏规划、居民点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三是针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范围问题进行调整。
针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的现状,结合保持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轮总体规划对杭州西湖风景区范围进行了局部微调。
四是贯穿中国山水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针对风景区内居民点调控本着实际性与可操作性原则,重视景中村的业态调控与发展,充分体现控制型居民点的文化资源特色,依托村庄现有的业态基础,塑造优化各村庄的业态特色,加强景中村发展引导。
来源:综合浙江新闻客户端、新华社、中新网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习编辑:罗娜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