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暨“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开幕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时装馆举行。“韩国是我们的近邻,中韩间的关系我们常以‘一衣带水’来形容。但通过今天的展览,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条衣带特别的意义。”国丝馆馆长赵丰表示,中国明朝和韩国李氏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衣冠服饰相近,所以我们在举办“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时,选用了“一衣带水”作为展览的主标题。
近十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韩国传统文化大学之间的合作更为具体。赵丰介绍,2012年5月,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和国丝馆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的MOU。随后,双方开展“嘉兴王店出土明代丝绸服饰”的研究、保护和复制项目。2015年,双方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并以联盟为基础多次合作举办“锦绣世界”和“神机妙算”等大型展览,特别是2018年,我们在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共同承办了联盟的第三届年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举办的展览,正是对我们合作和交流的一次回顾和检阅。
“一衣带水”展览的展品为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纤维专业师生们通过考证复制的14世纪-20世纪韩国服装和纺织品115件,其中 “传统服饰”展示韩国传统服饰50余套/件,分王室服饰、礼服、男装、女装、童服、巾帽、鞋靴七个系列。“‘传统织物’展示应用韩国国家级纺织非物质文化技艺制作的‘春布’,展现近期研究复原的已失传的织金、罗、纹缎、纹绫等复原织物,并介绍现代机器织造生产的各类韩国服装面料。”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沈莲玉教授介绍,此次复制品主要展示九章服、九等翟衣、阔衣、唐衣等王室服飾;祭服、朝服等礼服;中致莫、帖里、方领衣等男装韩国传统服饰。还有近期研究已失传的鸳鸯纹织金绫、绿莲花宝相花纹织金缎等复原织物、运用现代机器织造生产葡萄松鼠纹纱、龙文甲纱、五足亢罗等纹纱等。
“这些韩国服装及纺织品的复原、复制,或以出土、存世实物为依据,或以典制、照片为参考,充分展示了韩国在传统服装传承、制作、传统面料织造、应用等方面的优势。” 韩国国立大邱博物馆馆长洪镇根表示,韩国这类传统服饰及纺织品,如此集中地在中国的博物馆内展出,在国内还是首次。展览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传统韩国服饰、纺织品以及在服饰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织造和印染手工技艺,增进中国观众对韩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为中韩两国对织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复原和活用的沟通交流提供有益机会。
国丝馆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数年合作项目《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也亮相本次传统服饰展。
2006年11月,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在平整该镇南部一处叫李家坟的土墩时发现一处古墓,嘉兴市文化局闻讯后随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经发掘清理,确认墓葬为明代中后期文林郎李湘及其妻妾四人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大量包括丝绸服饰在内的纺织品文物,中国丝绸博物馆承担了其应急保护及修复保护工作,其中李湘之妾徐氏墓出土的服饰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合作修复。修复的同时,中韩双方又各自复原制作了一件徐氏的袍服。此外,北京服装学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另对墓中出土的几件袍服做了形制上的复原。国丝馆特别在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举办“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展示了经中韩合作修复的以李湘之妾徐氏墓(M 4)所出土的服饰为主的明代女式服饰,同时展出多件服装的复原件及制作工艺。
据了解,为配合两大展览,国丝馆还将在本周末开设“韩国结”“韩国拼布”工作坊以及“韩国传统孩服”“韩国传统男女服装穿法”服饰讲座,以增加趣味性和推进中韩两国传统纺织技艺的交流研究。同时,2019年“国丝之夜”也从当晚开始正式启动。配套展览特别策划的“韩国之夜”通过韩国世界文化遗产主题讲座、韩国传统器乐及歌舞表演、韩国特色美食、韩国服饰时尚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中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体现丝绸之路跨文化对话的意义。
两大展览时间将分别持续至6月9日和5月5日。
作者: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