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台大戏、10个折子戏、1台打击乐音乐会连续7天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轮番上演,令戏迷们大饱眼福……6月21日至27日,“国家京剧院第二届优秀武戏展演”精彩上演,这是继去年5月国家京剧院成功举办首届武戏展演后,再度为观众集中展示优秀武戏作品。
更令京剧界和戏迷振奋的是,为恢复更多优秀武戏剧目,推出武戏人才,国家京剧院6月5日在京挂牌成立了“武戏工作室”。
“武戏工作室”是针对目前京剧武戏剧目流失严重、擅演武戏的前辈艺术家逐渐凋零、青年武戏人才培养乏力等突出问题而设置的,计划从京剧“荡子录”的编纂、挖掘改编失传传统武戏、创排新编传统及现代小型武戏剧目及实用片段等方面进行抢救性工作。
国家京剧院院长、党委书记宋晨表示,“成立武戏工作室,是武戏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创新。国家京剧院将结合人才培养计划,邀请老艺术家和专家坐镇把关,激发青年演员的干劲,逐步推出更高水平的剧目和更多优秀的武戏人才。”
▲《青石山》(李春来摄)
老艺术家坐镇把关,助推武戏传承
今年的武戏展演,本着既要展现优秀武戏演员风采、又要再现经典武戏剧目,既能突出主演文武特长的全面功夫、又能展示武戏配演特别是群演风貌的剧目原则,确定了《三打祝家庄》《棋盘山》《劫魏营》3出大戏,以及《借扇》《扈家庄》《夜奔》《雁荡山》《白水滩》《恶虎村》《青石山》《杨排风》《一箭仇》《金翅大鹏》10个折子戏,折子戏专场兼顾了武生、武旦、武净、武丑各行当。
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复排,令武戏呈现出丰富和精深的样态。年逾七旬的著名京剧导演孙桂元担任了这次展演剧目中《三打祝家庄》《青石山》《雁荡山》等剧目的导演。
▲《雁荡山》(悦之摄)
孙桂元介绍,《三打祝家庄》是国家京剧院的经典传承剧目,老一代艺术家张云溪、李和曾、景荣庆、张春华等一批老艺术家创作的经典剧目,今年是张云溪诞辰百年,再度拿出来和观众见面,意义不同凡响。《青石山》是传统经典老戏,是全面展现一个武旦演员表演水平的最好的戏。《雁荡山》是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经典武戏,这次排演增加了很多高难技巧,观众会看到国家京剧院一批非常年轻的京剧演员,生龙活虎,精湛技艺,体现年轻的武戏演员的真才实学。
针对京剧舞台“文强武弱”现象,孙桂元认为,观众看得比较多的是文戏、大戏,实际上京剧有许多武戏折子戏,不演出、不继承就造成了剧目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他表示,排武戏比排文戏麻烦,这是武戏演出机会少的原因之一,“武打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必须不断磨合、训练,不下一番功夫就上台,肯定是松散的。”
关于剧目的传承,孙桂元说:“戏曲流失是无形的,一批老艺术家走了带走一批戏。有了武戏工作室,挽救即将流失的武戏,培养创作队伍,这是很好的开始,若干年后,会有一批观众看不见的武戏呈现在舞台,一批有创作经验的人才,能把武戏创作的更好。”
71岁的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金援,担任《恶虎村》的指导老师。他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于1904年创办了京剧教育史上公认的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富连成,培养800多京剧学生。而叶金援自己也从10岁学艺,至今从艺60余年。
▲《恶虎村》(李春来摄)
谈到“武戏危机”,他认为,文武并重是京剧一大特色。武戏危机不单威胁着武戏从业人员,还影响着整个京剧门类的全方位发展,影响到京剧的全面继承。“京剧剧目失传的多,我父辈每个人都会上百出戏,祖辈会的更多了。现在国家京剧院在逐渐恢复更多剧目,很有必要。许多剧目都是京剧最基础的传统剧目,继承是首要的,之后再发展和创新。”
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武生演员王宇舟,是叶金援先生的入室弟子。去年展演时出演了《战马超》,这次演《恶虎村》。叶金援说,《恶虎村》是武生代表剧目之一,也是很多国家京剧院老艺术家曾演出过的优秀传统剧目。“这出戏,武生不光是武打,还有大量念白,要表演、要唱。王宇舟不分昼夜研习,不顾头上勒出血印和膝盖旧伤,希望能将此剧呈现好。我把我在舞台上60年来摸爬滚打的全部经验传给他,一招一式,告诉他怎么是最合理的,这样他能更好的成才。”
▲王宇舟在《恶虎村》中饰黄天霸(李春来摄)
叶金援说,从武戏人才培养角度,武戏展演给他们搭建了平台,使他们不荒废,使京剧传承走向良性循环。“武戏演员淘汰率很高,我常对学生说,武戏得来的本事要十年,扔的话,一年就能扔掉,来之不易,不要轻易扔掉,要坚守,要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戏可看,就能保留下来,就能有观众喜欢。”
“武戏工作室”集中拔尖的武戏演员共同创作
今年的武戏展演,既有田磊、王好强、徐孟珂、郭凡嘉、郝仕鹏等一批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展示各自的代表剧目,也有白玮琛、王浩、宋云飞、王立波、刘鹏飞、曲径达、王熔基、刘大可、文童童、王宇舟、戴忠宇、徐滢、张志芳、朱凌宇等在经典折子戏中绽放光彩。
三台大戏之一的《三打祝家庄》,由王好强和徐孟珂担当主演。王好强唱武生,在戏中饰演石秀。徐孟珂唱武丑,在戏中饰乐和。
▲王好强在《三打祝家庄》中饰石秀(悦之摄)
“这出戏也是为了纪念张云溪先生诞辰100周年,《三打祝家庄》首演于1945年,当时几位老艺术家联合创作出这部经典,在国家京剧院已经传承了好几代,我是跟赵永伟老师学的这出戏。”王好强介绍。除了《三打祝家庄》,王好强的代表剧目还有《战马超》《白水滩》《三岔口》《闹天宫》《夜奔》《三江越虎城》等。“这些都是我的师父李景德先生的代表剧目,传承到我这,我将尽全力继承下来,再进行发扬。”
王好强也是此次成立的“武戏工作室”的主力之一,“过去京剧院的每个团有自己的武戏演员、自己的剧目,但是局限于人员有限,排大武戏比较费劲。成立武戏工作室后,从一、二、三团里可以把拔尖的武戏演员集合起来,人员的实力强了,创作上就更游刃有余,整部戏看着就很饱满。武戏大部分继承了老先生的剧目,武戏工作室立足于挖掘即将失传的剧目,演员们一起钻研、琢磨,去创新、尝试,争取把这些剧目立在舞台上。”
▲徐孟珂在《三打祝家庄》中饰乐和(悦之摄)
对武戏演员来说,是不是越年轻、越“能打”就越好?徐孟珂不这么看,他回忆自己的老师、京剧武丑泰斗张春华先生,80来岁还上场,60来岁还能“下高”。“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会下降,但是舞台经验、舞台表现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好,所以武戏演员的黄金期在30岁以后,不是年轻能打、能折腾就演得好。”
徐孟珂的代表剧目还有《三岔口》《三盗令》《闹天宫》《十五贯》《春草闯堂》等,同时,他还在与意大利合作的实验京剧《浮士德》中,身兼中方导演和演员,因此他对京剧表演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武戏演员在有了一定技巧后,会刻画人物了,对自身的表演有了见解了,观众承认你了,一个武戏演员才算是提升了很大一格。“技巧要为刻画人物服务,这样就会在舞台上呈现鲜活的人物、故事,整个舞台的节奏包括演唱节奏、行动节奏、武打节奏,要张弛有序。”
▲《三打祝家庄》(李春来摄)
武戏演员在舞台上光彩熠熠的背后,是艰苦的训练、是难以避免的一次次受伤。王好强在这次展演里,不仅主演《三打祝家庄》,还参演《雁荡山》,翻打、技巧很多,因排练时间长,没有很好的休息,腰部受伤,大夫建议他休息,但是演出在即,“戏比天大”,刚为好转他便又出现在排练场,继续排练。徐孟珂也有不少旧伤,膝盖因以往练习高难度技巧受伤;颈椎因为练习甩发功而受伤,造成长期耳鸣。“这都是职业病,等在台上听到观众掌声的时候,一切伤病痛苦都烟消云散了。”徐孟珂说。
在这次武戏展演中,崭露头角的武戏演员还有很多,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在这些优秀的武戏演员身上,不仅能看到老一辈艺术家对武戏的坚守、执着,更可以看到重振京剧武戏的未来与希望。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李扬
照片:国家京剧院提供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