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与活力无限的现代汉语相比,古文似乎已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被放置在“博物馆内的陈列品”。不少人阅读的古文仅限于中学教材指定的篇目,孩子们更是将古文视作晦涩难啃的老大难。近日,由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商伟编注的《给孩子的古文》一书出版,这本专门为孩子们选编的古文书,遴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文八十篇,并加入细致的导读和注释,去掉古文艰涩无味的面孔,启发孩子们乃至成人读者去认识古文的千姿百态、传统文化的丰富广博以及古典汉语与当下的精神连接。在北京举行的《给孩子的古文》新书分享会以及“回到古典:文选传统与现代世界”对谈会上,商伟进一步阐述了他编注此书的目的和对古文学习的认知。
▲《给孩子的古文》一书书封。
古文是活的,有着强大精神活力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编一本《给孩子的古文》,实际上我们知道没有什么古文是专门为孩子写的,这其实是一个挑战。”商伟回忆,自己上中学时正是上世纪70年代,那时很少有给孩子的古文选本,课本上的古文也很稀少,自己无意中阅读古文却如同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摇曳生姿的文字给处于精神、物质双重匮乏时代的自己带来了极大安慰。为孩子们编选一本古文也就成了商伟一直以来的心愿。
▲《给孩子的古文》编注者、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商伟在新书分享会现场。
不少人认为,古文是死掉的、成为过去的文字,不再有钻研的必要。商伟反对这一刻板印象,他认为需要反省学界对古文的“污名化”以及僵化的考试、教育制度导致孩子对古文的疏离与恐惧。在他看来,古汉语与所谓的白话其实是“同一语言系统的不同表达形态”,二者不是断裂的,而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它们从语法上说没有根本的不同。最大的变化是词汇,但词汇上的变化也没有那么惊人,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汇的意思还是被保留在我们现代汉语的双音节、甚至三音节的词组里面。这种延续性被我们长期低估以后,就造成我们学古汉语比学外语还痛苦。”
对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表示了赞同,他认为古文对于我们生活感受的塑造,早已渗透在我们脱口而出的成语、习语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打一个喷嚏,我们会说是有人在想自己,《诗经》就是这样表达的。我们常说‘麻木不仁’,那是古代医书里面讲的。我想强调的是,古文是活的,而且有强大的精神活力,它还在以各种曲折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世界,也进入到我们文字的思想世界。”
▲“回到古典:文选传统与现代世界”对谈会上,商伟教授(中)与杨立华教授(左)就古文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正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古文与当下的承接,打破它的“面目可憎”,商伟在编注此书时特意节选了一些篇幅短小的语言、笑话,比如《世说新语》《笑林》中的篇目,让孩子们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入古文世界。他还提到,古诗词不能替代古汉语的学习,要以古文为基础才能真正了解古诗词:“古文是走路,是连续性的,是线性的,诗词是跳跃性的,你必须先会走路,才能够跳跃。”
不要把古文化约成一句话、一个观点
了解了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又应该如何阅读古文呢?商伟认为,古文学习的要点首先在于语言能力的学习,即弄懂古文的语法与词汇;其次是文学阅读能力的提升,他提倡从多角度去切入古文,而不是将其化约为一句话、一个观点,因为公式化的解读只会遮蔽古文本身的参差多态,简化它的丰富意蕴。
“读古文应该保持一种新鲜感、陌生感。”商伟说道,“很多时候我们背诵了一篇古文,就觉得里面的写作是理想当然的。但如果我们把它搁一搁,想想自己遇到同样的场景会怎么写,就能更理解文中的技巧,对自己的写作也大有帮助。”为此他举了个例子,描写早晨中的柿子树,现代人可能会想到“柿子像星星”“柿子树像火一样燃烧”等句子,古人则用了“晓星满树,夕野皆火”,简洁灵活而又意境无穷。
▲在新书分享会现场,商伟教授与小读者合照。
当然,《给孩子的古文》不光是让读者熟悉古文的语言机制,更是覆盖全面的中国文化读本。在选择篇目时,商伟注意了主题、风格与文体的多样性,同时每篇文章并不是孤零零的,而是在主题、修辞风格等方面与前后文章对照、串联,让读者在相互比照中触发领悟、启迪心智。比如,文中有许多关于水的篇目,无论是《老子》中的“上善若水”还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水”作为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和一个哲理思考的对象,贯穿了整个文集。这些内部的对比关联都会在商伟为每篇选文撰写的导读中提到——导读没有遵循某一固定格式,而是就每一篇的精彩之处,做启发性的提示和发挥。“我希望这些导读既能展现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也可以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
▲商伟教授在《给孩子的古文》中《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前导读。
这一开放式、非功利的解读视角让杨立华教授认为《给孩子的古文》与《古文观止》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着眼于文章之趣,而不是首要以科举为重。这种妙趣是文字之妙趣,文章之妙趣,当然也包含生活之妙趣。”
▲《古文观止》
▲《给孩子的古文》目录节选 本书选目既有耳熟能详的名篇,亦有冷门佳作。
文学化、多角度的阅读方式或许是为了真正深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弥合那些时空的裂缝。“今天我们处于物质极为丰富的世界,但也是失去了直接经验的世界。”商伟感慨道:“现在的孩子就是瓶子里养的豆芽菜,人工环境里面隔绝出来的,不接地气,不知道土壤是什么感觉。另外,你也没看过月亮,你住在大高楼里面,下面见不到地基,上面看不到月亮,这是现实的处境。古文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呢?古文给我们提供了现实世界里失去的美好的经验、美好的瞬间。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它可以在这一瞬间,让你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中。”
作者:彭丹
编辑:彭丹
供图:活字文化
责任编辑:陆正明